南昌著名老街老巷嫁妆街篇

在南昌有许多著名的老街老巷,街名巷名就是根据当时这条街巷居民大多集中从事某一个职业而得来。打铁铺子的多了,街名就叫铁街,裱画的多了,就叫个裱画巷,发豆芽卖豆芽的多了就叫个豆芽巷。今天要说的嫁妆街就是这样一条路。据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记载,嫁妆街因街道店铺主要经营嫁妆而得名。嫁妆街东起渊明南路、西至象山南路,长米、宽9米。那个时候的嫁妆,不外乎就是指一些家具,这些家具都会用红漆刷得里外通红。当时极为讲究流行的“红漆金边马子桶”。就是典型嫁妆品的一个代表。难怪有记载说,嫁妆街那个时候整条街终日都飘散着樟木的清香。时代变了,天翻地覆般变了,很多著名的小街小巷都在一场接一场的城市变革中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好在嫁妆街还在,嫁妆街依旧是以买卖为主的一条街,只是昔日红火的嫁妆生意,今天早就没了一丝一毫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挨着一家的饮食小吃店。嫁妆街笔直宽敞,站在街的东头一眼就能看到西头的象山南路。路的南面用围墙围了起来。北面则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各式小吃馆子店。一段时间来我连续寻访了不少南昌著名的小街小巷,单从街名这点来说,嫁妆街给我的印象最温馨,人情味最浓。踯躅在嫁妆街上,我总会想,近一百年前,这条路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少女的怀春梦,这条路上也不知寄托了多少少男对新家的期望和渴求。我在这条街上徜徉,我在这条街上寻觅,希望还能看到昔日红嫁妆的一点残骸,哪怕微不足道的一星半点足矣。大浪淘沙嫁妆街连一丝余香也没有了。只有嫁妆街那块路牌,终日伫立在那里,任风吹任雨淋。说到路牌,我又想多说几句,南昌真有不少特别的小街小巷,它们无疑是南昌这座古城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南昌这座城市沧桑变迁的铁证。可是在路牌的设计上,丝毫没有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一个模样。我就想,一个城市难得有这么几个著名的街巷,为何不专门为它们量身定制一块别样的路牌呢。几天前我去过南昌的豆芽巷,昔日的豆芽巷早就没了踪影,社区的领导却非常重视豆芽巷的历史及对今天后人的教育意义,他们尽量把一切公共场所都利用起来,把原来豆芽巷的历史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在整条街的空白墙面上,更为有意思的是,他们把豆芽巷的路牌做成了一个近两米高的一面黄一面绿的豆芽模型。这就是用心良苦。这就是在塑造一个不一样的有文化的社区。现在江西省正在大力倡导为建设一个文化强省而奋斗,要建设一个文化强省,这绝不是三五年就能做到的事。可能要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文化强省不仅需要有歌颂方志敏的电视剧,更需要有千千万万个最基层的文化建设。文化普及。文明教育。如果嫁妆街的路牌,能做成一块红色的路牌,上面写有一个大大的喜字,喜字下面再标注上嫁妆街三个字。各位看官想想,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视觉感受。耳目一新的同时,接下来就是成千上万各地的游客跟这块路牌合影留念。嫁妆街在最短的时间就将风靡全国。省长得知这一切,还不高兴得屁颠颠地。江西是不是文化强省,别的咱就甭说了,看看嫁妆街路牌吧。图一图一,嫁妆街东面位于渊明南路上的入口。图二图二,嫁妆街笔直宽敞,在街的东头一眼就能看到街的西头与象山南路的交汇点。图三图三,嫁妆街最大的一家赣菜馆,鲜红的灯笼,或许能引起人们对以前嫁妆街的回想。图四图四,这只吉祥獣和一个大大的铜钱,主人希望能保佑着嫁妆街从古至今的岁岁繁荣图五图五,现在自称嫁妆街的老店是一家经营辣椒水煮的店。如果换在百年前,这样的广告语可能会书写在一家经营红漆金边马子桶的店门口。图六图六,嫁妆街的南面几乎都被一堵墙拦了起来,嫁妆街其实只是半边街了。图七图七,一家区级人民法院设在了今日的嫁妆街,这猛一听好像还有点严肃。图八图八,嫁妆街在西面的入口处。这里与象山南路交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3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