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得安康农民日报

青山如黛,绿芽生发;游人如织,笑语晏晏。

最是一年春好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里,处处是草木萌发、生机勃勃的景象。茶农们指尖灵动,不一会儿,身边的背篓里就铺满厚厚一层嫩绿茶芽;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三三两两,有的在茶树间拍照留念,有的学着茶农的样子,亲身体验采茶,还有的跟着记者一起,听老县镇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讲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来这里考察的一幕幕场景。

首个国际茶日陕西会场安康平利女娲凤凰茶园。安康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就在这个地方,总书记边走边称赞我们这里生态好、环境好、空气好。”罗显平指着茶山顶上一道白色木门的位置对记者说,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

年4月21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调研考察,并在茶园里与茶农亲切交谈。总书记深情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茶产业是安康的传统优势产业,是秦巴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当家产业;茶产业也是绿色可持续产业,是“秦巴明珠”践行“两山”理念、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现实选择。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安康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首要产业,按照“转方式、强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突出品种繁育,抓好基地建设,强调园区承载,培育经营主体,增强品牌创建,强化质量标准,持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富民茶——

一片叶子守护“青山”“金山”

安康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汉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

这里是天赐的生物资源宝库,森林覆盖率高达68%,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朱鹮时见林间,一大半土壤富含硒元素;这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66%以上的水量自此经过,“一江清水供京津”重任在肩。

然而,多年以前,优越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帮助当地老百姓摆脱贫困。安康地处秦巴腹地,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且以生态立市,全市91.9%的国土面积不能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开发。年底,安康多万总人口中,贫困人口比例超过了1/3。

如何把面前的座座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成为摆在安康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必须走生态保护和百姓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路子!”安康市副市长鲁琦这样说。于是,传统绿色富民产业——茶产业,成为安康市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选。

安康种茶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先天优势。纵观历史,安康种茶可以追溯到0多年前,从西周到唐宋再到明清,安康茶曾是不同朝代的贡茶。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紫阳毛尖成为誉满神州的名茶之一。沿袭历史的眷顾,现如今的安康是同纬度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域:降水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昼夜温差较大,虫害少;同时,安康地处中国富硒带,所产茶叶天然具备“富硒”优势。

认准方向,绘制蓝图。为推动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安康市先后制定《安康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年)》《安康富硒茶创新行动计划》《安康富硒茶品牌整合方案》,专门成立了全省唯一一个地市级茶叶局,建立起“政府引领、园区承载、部门帮扶、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安康富硒茶作为全市农业五大产业的首位产业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打造。

在理顺机制的同时,市级财政每年捆绑安排项目资金1亿元,狠抓茶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工营销、品牌整合、园区发展、科技创新。各县区也结合产业扶贫和茶产业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在平利县,每年安排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对新建及低改茶园、茶厂建设、出口营销等环节进行奖补;

在紫阳县,财政筹措0万元设立特色产业贷助力脱贫攻坚风险补偿金,为县域内包括茶叶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的信贷服务;

……

绿水青山茶飘香,老百姓有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蒋家坪村茶农余长芳对此深有体会:“我一天可以采4斤茶,一斤卖80元,一个采茶季就能收入七八千元。”她告诉记者,不光采茶有收入,山上环境好,到村里赏茶采茶的游客越来越多,带动着村里的农产品都能卖上好价钱。去年她家的只散养土鸡不到两个月就卖完了,纯收入超过元。“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活儿干,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很多挣钱的机会,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余长芳说。

游客们正在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李采茶。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炜摄

2年创办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田珍和丈夫胡学华,是当地茶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平利县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大力扶持农民兴茶致富,我就回来承包了茶园,跟丈夫一起创业。”田珍告诉记者,开始的时候,最头疼的是不懂技术、不会管理、不善营销,多亏高素质农民培训让她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提升了素质,也成就了田珍茶业。为带动乡亲共同靠茶致富,田珍和胡学华还创办了当地首家农民田间学校,常年培训农民,被乡亲亲切地称为“茶凤凰”和“胡大师”。

奋勇超越,建功立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年底,安康市茶园面积已达.3万亩,产量4.3万吨,综合产值.3亿元。安康茶产业已创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21家,市级62家;已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市级个,茶产业园区数量占到全市园区总量的1/3以上。全市10个县区个镇都在发展茶产业,带动3.9万脱贫户户均增收0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科技茶——

一株老树造就万亩茶园

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动力。要让古老的茶产业焕发新的光彩,还需要不断研发新品种、开创新技术、引进新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将自然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路几经辗转,驶进了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举目远眺,目之所及皆为茶园,层层叠叠顺山而起。采茶人戴着鲜艳的头巾穿梭忙碌其中,为满山青翠增添了点点亮丽色彩。

“那棵就是我家的老茶树,二十多年前,我偶然发现它比其他的茶树发芽更早,是所有备选单株中表现最突出的,我就把它列为主要研究对象,最后研发出了‘陕茶1号’。”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王衍成指着茶山上老宅前一株百年老茶树告诉记者。

平实的几句话背后,是王衍成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从一棵老茶树到72棵新茶苗再到一个品系,历经无数失败和艰辛,王衍成始终没有放弃。3年,王衍成繁育的茶苗开始产茶,并得到市场认可。6年,他创办了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以汉滨区为中心,建基地、办茶厂,开始在周边村庄推广“陕茶1号”。年,“陕茶1号”被陕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陕西省农业厅(现农业农村厅)正式认定为省级良种。

作为陕西第一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结束了陕西茶业发展完全依赖外省品种的历史,意义深远。年,“陕茶1号”成为第9个获得国家登记的茶树品种。截至年,“陕茶1号”已在陕西14个茶叶主产县区种植,并在湖北、河南、山东、重庆等省市试种,种植面积已达10余万亩。

因为长势旺、投产快、产量高、上市早等特点,“陕茶1号”成为广大茶农增收致富的好帮手。龙泉村曾经的贫困户黄定杰一家对“陕茶1号”充满了感激。从前,他家的地主要用来种玉米,每亩收入只有多元,连吃饱饭都困难。在王衍成的带动下,黄定杰从年开始种“陕茶1号”,现在10亩地能收入3万元。

“茶叶采了就直接卖给公司,儿子在茶厂上班还有一份收入。”黄定杰告诉记者,年,家里不仅彻底脱了贫,还盖上了新房子,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种茶。”龙泉村党支部书记王庆发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种玉米、油菜不赚钱,地都撂荒了,村民纷纷出去打工。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集体也几乎没收入。现在发展茶产业,美了环境还富了腰包,村集体一年收入能达到30多万元。

“陕茶1号”是安康茶产业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安康市不断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借智借力提升安康茶产业科技水平。近5年,安康市争取各级立项涉茶科技项目4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5项,省级成果奖4项,市级科技成果12项。

与此同时,安康市还不断健全完善茶产业技术推广体系,成立了茶研所和茶叶站,并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肖斌、中茶所研究员曾建明担任茶产业技术体系科研导师。各茶叶主产县区均成立专门的技术推广机构,并定期围绕茶叶建园管理、茶叶加工生产开展各类培训。

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给记者讲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来这里考察的场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吕珂昕摄

伴随良种良法的推广,安康积极建设茶产业园区,引进培育经营主体,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园区里的经营主体,不少是来自福建、浙江等茶产业大省的企业。他们落地之后,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拓展了安康茶品类,更新了经营理念和消费方式。”安康市农业农村局茶果科科长王鑫告诉记者,安康茶虽然品质好,但是多年来主打高品质绿茶,以采摘春茶为主,夏秋茶利用率不高,茶产业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几年,我们有绿茶、白茶、红茶、茯茶、黑茶,茶叶品类得到极大丰富。”

福建客商创办的闽秦茶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与安康“山水相牵”的企业。“父亲之前在紫阳当兵的时候就知道这里的富硒茶。”闽秦茶业第二代当家人陈宝莹告诉记者,父亲当年之所以在紫阳创办茶厂,就是看中了当地的茶资源品质好,“我们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利用紫阳当地的春秋茶制作白茶和红茶,能给当地农民创造更多收入。”

品牌茶——

一片硒壤打造金字招牌

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关键。过去一段时间,安康市各县区、茶企各自为战,茶叶品牌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用副市长鲁琦的话来说,就是“星辰满天,没有一轮明月”。

安康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富硒。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硒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清除自由基”“抑制癌细胞能量代谢”等作用。与我国72%的低硒地带相比,安康恰恰处在难得的富硒区域,富硒地层厚达50米,主要农作物95%以上富硒。

20世纪90年代,时任中国营养学会会长的于若木在考察了紫阳县茶产业之后,欣然题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富硒”成为安康茶产业再闯市场的一道“金字招牌”。

为了打好“富硒牌”,安康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大力开展“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几年下来,品牌建设成果显著,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两个、省级著名商标29个;先后获“国饮杯”“中绿杯”国家名茶大奖67项;研究制定的《天然富硒茶》成为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审定。

“我们是第一个拿到‘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企业。”一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宋晓红告诉记者,安康茶相比其他国茶,最大的差异化和亮点就是富硒,“现在国际上也在研究硒,我们的茶叶因为富硒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05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