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民间故事
杨家大坟的故事
秦安有几句儿歌:周赧王坐咸阳,刘伯温斩龙脉;斩断龙脉血流河,黄狗害断杨家坟。这就是秦安人说的杨家大坟的故事。
第一章刘伯温为何斩龙脉
提起秦安杨家大坟,得从明朝说起!这明朝出了这么一件大事:
1、历史记载: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爷,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为触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发配到西头后,就在享堂(在今民和县川口镇东)安家落户了。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亲死了,送葬时来了一位道人,这个道人让李靖王在父亲死后的第一百天,往东边射上三箭,然后带兵反回京城。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时,李夫人却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说:“已经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没关系吧,你赶紧射箭。”李靖王经不住夫人的唠叨,就狠狠地往东面射了三箭。他哪里知道,这三箭射到京城时,一箭射在了皇宫的柱子上,一箭射进了金銮殿的墙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脸的金盆里。那时候,朝中的军师刘伯温,他看见从西面射来的三只箭差一点射中皇上,急忙带领大军朝西头而来。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后,立即带兵东进,行到半路上听说皇上没有死,刘伯温却带着大队人马赶来了,于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刘伯温带大军到了西头,查不出是谁射的箭,就仔细察看起这里的地形和地脉来,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龙山、凤山,日后此地必定出真龙天子,便下令军队把好多龙山和凤山的脉气一一斩断了。到了民和三川,刘伯温又仔细察看了三川形势,只见有两条龙山、两条凤山,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两条龙山各背负一座凤山,两座凤山已展开单翅。二山已成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的龙凤脉气!若是两条龙山的龙头到了黄河边同黄河连接,若是两座凤山展开双翅,此地就会出真龙天子,就会改朝换代。刘伯温心想:幸亏我及时赶到了这里,要是再迟几年的话,大明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军队日夜不停地挖山斩脉,先是把两条龙的脉气全给斩断了,尔后,又带兵挖凤凰山的脉气。
2、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东征西讨,夺得天下,定都南京,他想让朱家天下万世永固,让他的子孙永远当帝王,这天早朝,朱元璋把这想法对大臣们讲:“众爱卿,我大明江山要永开太平,大家有什么办法可永葆朱家江山永不变色,大家可上奏朕听。”刘伯温听了圣谕,走上前上奏道:“若能把天下的龙脉都斩断,真龙天子就再也不能出生,大明天下就能永葆太平。”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话,沉思片刻,说道:“就劳爱卿斟查天下各地龙脉,调集民力彻底斩断,保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刘伯温领了圣旨,不敢怠慢,急忙巡游天下,凡有龙脉之山,即命地方官吏调集民众,开山挖掘,斩断龙脉。刘伯温此举在各地留下了许多斩岘子。
3、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有一天,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五更三点上朝启奏皇上:臣夜观天象,发现无锡龙山(即惠山)有龙脉龙气,将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将大乱南。“朱元璋大吃一惊,急问:“如何是好”?刘伯温笑笑说:“待臣前往无锡细察一番,便有主张。”刘伯温来到无锡,登上龙山,朝东、朝南、朝西、朝北望了又望,然后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个泥团。他看看手上的粘团,再捏捏、看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刘伯温立即吩咐随从晓谕龙山脚下众老百姓:大明天子深知民间疾苦,特派军师前来龙山察访,今发现龙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卖钱度日,变泥土为乌金,无锡人将永世享受不尽。刘伯温跟着招来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许许多多头戴朝冠,身穿朝服、脚登朝靴的文官武将,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人见了都喜爱。那时候,龙山脚下的老百姓因日子过得十分贫困,都以为是朝廷为百姓着想呢。于是家家户户拿起铁锹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没几天,龙山街上开满了大小店家、摊位。刘伯温看到龙山脚下泥人店铺越开越多,暗暗高兴。一天夜里,他与随同前来的太监开怀畅饮。酒过三杯,太监忍不住轻轻问他:“军师,皇上派你来办理安邦定国的大事,你为啥叫无锡老百姓大做泥人?”刘伯温带着几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说:“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尽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将,这岂止三斗三升,我要刨得龙山一丝龙肉也不剩!”太监又追问:“军师计策虽妙,可龙山不死,后患无穷呵!”刘伯温安慰他说:“公公不必担忧,山人还有对策。” 过了几天,刘伯温突然调三百士兵,在龙山南麓青山湾前的山坡上扎营下寨;并下令把这一带树林统统砍掉,从中选了一块地方,准备开凿一口深井。附近老百姓眼看树林被毁,断了他们樵柴生路,都跑来气愤地跑来找军师说理。刘伯温呵呵笑道:我是见你们吃水困难,特地为你们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浅呵! 太监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老百姓走后,悄悄地问道:“军师,你凿井到底为?”刘伯温嘴巴一努,回答:“这凿开处是紧连龙颈的龙脉,井一开凿,不就断了龙脉、斩了龙颈?嘿,我叫无锡人守着这座死山,世世代代尽出瞎子、聋子靠讨饭为生。”说完,两人不约而同冷笑起来。谁也没料到,两人说的悄悄话,竟被龙山听得清清楚楚。龙山越听越气,气得九个山峰顿时颤动起来,把刘伯温和太监颤得跌跌撞撞,滚到了山脚下。龙山的龙脖子也气粗了,一股怒气迸发出来,一瞬间天动地摇,“哗”一声巨响,在青山湾前山坡上长出了一座小山。第二天一早,刘伯温赶到打算凿井的地方一看,只见那里已平地隆起一个山头,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带着随从回南京去了。 这座小山,无锡人现在还叫它产山。无锡有句谚语一夜长产山,就是这个出典。因为产山是龙山气出来的,所以产山上的泥土粗、无粘性,做不得泥人。龙山未死,龙山的泥土能做泥人,无锡人捏泥人的手艺却从此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4、刘伯温要把西北、西南、华南、华中、东北的龙脉都挖断,只留下安徽的不去挖,因为那是朱元璋的“龙脉”,要永远保护下去。他挖完了西北、西南、华南、华中的龙脉,就要去挖东北龙脉。
刘伯温带人到了山海关,前去东北斩龙脉。这时,土地爷把刘伯温拦住,对他说:“你要挖东北的龙脉,先要回答我一个问题,若能答上来,我就放你出关,若回答不上来,你就回京”。刘伯温想,自己是诸葛亮再世,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他答不上来的问题,就说:“请讲。”
“你看我是要出关还是进关?”土地爷一只脚踏在关内,一只脚踏在关外,你要说他出关,他收回关外的一只脚,你要说他进关,他会收回关内的一只脚。刘伯温想,这问题无法回答,看来,土地爷不让他再斩龙脉了。他只好转身回到京城,向朱元璋复命。几百年以后,满清兴起在东北,努尔哈赤率铁骑入关,灭了明朝,满人坐了天下。
第二章刘伯温其人
1、刘伯温是浙江青田县人,自幼学习天文地理,风水地理、命理、卜筮、预言方面的造诣深奥。他的风水传自于南宋的赖布衣,然而他所著的《青乌序》,不知咋的流传到了一世纪后的刘伯温之手,师从赖布衣的刘伯温,他的《滴天髓》就是集齐自己的心得。
2、又传说刘伯温还是穷困书生,他跟所有人一样都要上京赶考,一日,走到了一个荒野山村,看到所有人都在晒谷子。当时太阳当空照,天气十分甚好,但是他不知道为何说了一句:“大家快来收谷子了,大雨将至”。大伙都不怎么相信,他一个书生能晓得什么,都不怎么理财他,但就是过了一会儿,一朵黑云从东边飘来,来也匆匆,一场大雨淋得他们不知所措,刘伯温眼看全村所有人都去收谷子了,但是唯独有个老人家依旧坐在所晒谷子旁边,悠然自得的喝着茶,丝毫没有想过要去收谷子的意思。
引得刘伯温不解,上前询问,说:“老人家你就不怕谷子被雨淋死吗?”
那老人家信誓旦旦的说:“这雨淋不到我的谷子的。”
刘伯温还是不解,但是事实告诉了他,这雨淋了所有人的谷子,但就是这老人家的“毫发无损”,刘伯温深表怀疑,惊问老人家为何他就知道雨会几时候停呢。
老人家大笑了一声,对刘伯温讲:“你小小年纪都能料到等会要下雨,已经很不错了,难道你不知道“牛背水”吗,就是牛背一边可能会湿,但是另一边是不会湿的,我只不过是比你多一些见识和一些本事,我也老大不小了,终于可以把一生的本事传授下去了。”遂请刘伯温到家作客,以便传授他天文地理、预测学……刘伯温毫不犹豫的就前去,学了一身本领,便有了刘伯温之后创作的《煎饼歌》一文。
3、朱元璋起义于现在的浙江一带,发展迅速,但是缺乏根基,他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对抗张士诚和陈友谅,在这种危急关头,刘伯温认为张士诚没有称雄的野心不足为虑,陈友谅挟持旧主,名号不对,并且身居上游,宜可早先征战。深得朱元璋心意,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这两个劲敌已灭,何愁不成帝业。
刘伯温是明朝的朝廷柱石,朱元璋想册封他为丞相,但是刘伯温深知为官之道,知道君主不希望臣子功高盖主,而且朱元璋也不是那种大度的皇帝,遂就告老还乡,也不忘走前叮嘱,劝诫朱元璋实行仁政。他的早日告老还乡,虽避免了朱元璋对他的猜忌,但历史上对他的死抱有怀疑,觉得他的死跟朱元璋分不开关系。一代伟人就这么归隐于江湖,但是他的伟绩依旧被后人所赞美,深受后世传诵。
刘伯温与朱元璋4、刘伯温预言毛泽东
万众瞩目的毛泽东到了中国现代,有人流行这么一句歇后语:“一牛生二尾,反手掌乾坤”,前面那句的意思就是说在牛的下面加一撇一捺,看起来就好像是两个尾巴一样,但合起来就是朱;反手就是把手给旋转过来,它就好像成了毛。这句偈语告诉我们的就是姓毛的和姓朱的会坐拥天下,此话正好在朱德和毛泽东身上应验,可见刘伯温对是可以预知未来,后世必出一个毛泽东,这是智者的接力。
第三章刘伯温斩了多少龙脉
龙脉
昆仑山为天下龙脉总源头,而蠡测天机的刘伯温观星象发现太白星与紫微星争辉之处恰在甘肃。断定甘肃是龙脉所在之后,刘伯温就开始斩龙脉行动,考虑到应龙变化无常,一旦斩龙脉失败不仅贻害当地百姓,而且地脉流窜,各地的潜龙纷纷抬头就是天下大乱的肇始了。结果刘伯温发明了墩镇之法,彻底把龙压死了。
1、斩兰州兴龙山、皋兰山。
2、在渭源白土豁岘、红豁岘、吴家豁岘、鹁鸽岘、姜家豁岘、锹峪河口村的砂坡子。
3、斩天水窦家沟到渭河的龙山龙脉。4、天水秦州铁炉乡下磨村。
5、天水凤凰山。
6、青海民和的大凤山,龙山。
7、陇南也斩过龙、凤二山。
8、甘谷龙眼山。
……
第四章秦安传说-------杨家大坟
话说秦安西乡有个进马山的村庄,有一大户姓杨。在明朝初年,这杨家有个掌柜年老好善,这天伙计正把饭菜端来,(在原先,我们这一带生活苦焦,只有一家之长能单独吃上比全家其他成员好些的饭菜,其余人都是粗谷杂面。)这杨老掌柜准备下口,却看见大门中:一道人飘然而来,头戴紫阳巾,身穿青布衣,面色红润,神态飘逸,气质非凡,手拿浮尘,身背一口宝剑,三绺长髯飘洒胸前,表情温和。看来唐李端所写的《赠道士》是专门为此道人写的:
姓氏不书高士传,形神自得逸人风。
已传花洞将秦接,更指茅山与蜀通。
这掌柜问其来因,才知此人是南方人士,游历天下查找龙脉,走到此处肚中饥饿,讨点饭吃。杨掌柜平时就是好善之人,又听来人是游学之士,满心欢喜说:饭现成的,你吃吧!此人也是高士,也不谦让,杨掌柜看看此人文雅,就说:你在此处游学,就住我家好了。说也是,这南方方士真把杨掌柜家当他家,如此多日。
有事话长,无事话短。话说未及三月,这杨掌柜年老去世了,南方人士说:难得相遇杨掌柜这样的好施之人,告诉杨掌柜儿子:龙生九子也就是昆仑老祖,行九脉之意,三子嘲风起祖昆仑,行龙祁连,落脉在此岭主星高耸,砂水全备,地局端正,结一大穴,若在此地插坟,功垂社稷,福及生民。这杨掌柜儿子一听高兴了,我们这里有如此好风水!又遇你高士,真是老祖先修来的福分。就烦你照应老父后事。
秦安有句古言:死人不吃饭,家产分一半。在原先一般是根据你家的产业办父母的白事,杨家是此处的大户,当然就得大力操办了。说也奇怪,这南方高士只看了日子,到把杨掌柜抬到安葬的地点,杨掌柜儿子问南方高士什么时候下葬?这南方高士说出三人到齐就下葬:“一个戴铁沿帽,一个驴骑人,一个蛇打鼓的。”“看管,你说这不是胡说吧!!哪有这样的人,还有三个凑到一处?”大伙一听,“这不是扯淡吗?等到猴年马月都没有这样的人”。你一言,他一语,大家议论着。就在这时,一个在东边县城赶集的人卖了一口锅,那个时间,锅是很值钱的,就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那儿的人家都是锅用坏就钉,钉后再用,一口锅也有好几个补疤,只要你洗过锅就知道了。就这锅有句歇后语:乡里人背锅—钉的!闲话少扯,看看此人从旁边路上能过,但看见热闹非凡,谁家办这么大的事子?有心凑去看看,无奈这锅没地方藏,要是放到路边让别人顺手牵走了,那不就吃了大亏,于是想想,这锅不重,不如顶在头上,于是这个戴铁沿帽的人来了;说也巧!就在这个“戴铁沿帽”到了之时,一个从西面甘谷牛蹄湾赶大集的人买了一头小驴准备回家,也得从这里过路,这热闹难得一见,自己看看附近都是庄稼,这驴就是没地方栓,不如自己把驴扛上看一眼,这驴骑人的也就到了;这时大伙都很诧异,就只能再等等,谁知一个师公到天水石佛镇跳神回来路过,看看这场面,也忍不住凑个热闹,结果走了几步,一看自己是给神跳神的师公,这羊皮鼓还背在身后,人家是送葬的,不是自讨没趣吧,于是走到这块地埂处,把羊皮鼓立下,这时,惊动一根蛇从窟窿中爬出来,缠在鼓把上往下溜,但蛇尾敲在鼓上“嘣、嘣”响。这不三个奇人都到齐了。你说奇不奇?
再说,这杨家养了一条黑狗,自从杨掌柜安葬之后,每天太阳出来之时就到杨掌柜坟上一卧,到了太阳下山就回来了。这杨家的媳妇子唠叨说:这样一只狗白天不看门尽卧在坟上,我说这个坟有问题,你看怎么样?这杨掌柜儿子也是耳朵软,经不住媳妇的唠叨,观察了好几天,真是这个样。一时生气把狗从老父坟上坠下来打死了。
现要说说这朝中之事了,这刘伯温真是通天文识地理,但死心塌地为大明效力,人都争强好胜,刘伯温也不例外,朱元璋采用刘伯温战术,先灭陈友谅,后除张士诚,成就帝业后,刘伯温有讥讽诸葛亮之意:一日在诸葛亮墓前嘟噜说:你有神策妙算,三国战乱都平定不了,我老刘一策就能安邦定国,你说谁是天下第一神仙?话没有完,已经转到坟后了,看见地上躺个石壁影影有字,俯身细看,上书:“只有伯温到”五个篆体,从此刘伯温很佩服诸葛亮真知过去未来之事,号称天下第一神仙非孔明莫属。闲话少说,回到正题吧。这古时,朝廷有专门观星的官员,也是预测专家,其实是观察天下动态,好对大事提前防范,就拿现在的紫金山天文台来说,也是冠名研究天体运行规律。这蠡测天机的刘伯温也是夜观星象发现太白星与紫微星在西北一带争辉。这下了不得了,要是太白星光芒压住紫微星那是要改天换地的,好不容易南征北战得来的朱家江山说不定就丢了,自己归身何处?正在一筹莫展之时,猛然听见一声牛“虻”之声,这刘伯温是何等之人,一下就明白了。他奏朱元璋说:臣夜观天象西北有太白星金星犯天朝紫微星,恐怕有真龙出现,臣得借助“神马”之力,去看看,以除后患。朱元璋当然不但一万个赞成,还得重重有赏!
刘伯温纳闷自己每夜观星,而每次看到西北之地有一块黑云遮掩,就是看不到地下情形,不料真龙已经孕育快成熟了。看官,刘伯温不是没有眼力,只因这黑狗白天化作一团黑云,以遮朝廷司天监或其他观天人之法眼。你想那个皇帝不是想让江山稳固他家坐一万年都不嫌久。你理解。且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知道为什么了!
还得说说这件事,话说这进马山原先没有名字,因前朝末年下了一个黑牛是“活龙”,一天能在京城跑个来回,此地村民不敢隐瞒,将此牛当“神马”进献朝廷,从此这个庄就叫进马山,意思大家就清楚了。
再说刘伯温听到神牛“虻”声,一计即成,此牛是西北进来,恐怕与此事有关,何不随此牛查看一番。于是,刘伯温带领心腹悄悄尾随“神牛”,查看西北之地的太白金星是怎么回事。那时的帝都在南京,刘伯温一路细心查看,不一日来到秦州,这神牛往北去了,刘伯温也是观星查龙,最后确定真龙,恰在秦安西山已经孕育,刘伯温不敢怠慢,急忙追来。
这杨家大坟当天就挖开了,哎呀!怎么芦子(芦苇)根把个棺椁(guānguǒ)包裹的严严实实,开始这几个人砍芦根掏棺椁,但这芦子根怎么这么结实,眼看快断了,就天色黑了不能再砍了,只能收工,但第二天发现这芦子根又把棺椁汆实了,就这样三天时间了,话说这天晚了也跟前几天一样,天黑收工了,也凑巧,这里面有个抽烟的,收工时把烟袋忘在坟边上,回去吃完饭,烟瘾大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去找。无巧不成书,正当此人悄悄找烟袋之时,听见棺椁中有人说话:赶快长,赶快长,非离本身不得断。这找烟袋之人听见说话,三魂不附身了,真是吓了个半死,一咕噜翻身跑了。到第二天晚上还是和以前一样,这位烟民开口了说:昨晚我拿烟袋来听坟中有人说话:“赶快长,赶快长,非离本身不得断。”,咱们挖了几天了,我今晚试试,说完扩了一把芦子叶在根上划了几次就走了。
第二天一看,哎呀!果真芦子根断了,血从山沟一直流下去了。当然挖坟的人们顺利把坟处理了。
这血已经是“活龙”了,顺山沟经杨家湾往束龙峡西小河流,就在西小河边,一个女人洗衣服(看来是刘家庄人,此处人在清朝全部搬走了,现在土地归上王峡,但地名还叫刘家庄),看看流来的这红血水,就用土给堵住了,再说说,这“活龙”流到此处已经筋疲力尽,眼看到了西小河边上了就是流不到河中与葫芦河串通,却遇到这样“可恶”之人,也是天数。“活龙”只能歇缓一阵,真是无巧不成书,说是迟,看是快,这女人家养了一只大黄狗,赶来看看这血水,就用舌头舔了几口,结果把“龙气”破坏了,“龙气”怎么也流不动了,血就渗到刘家庄这段山沟中,不信你去看看,这西小河至刘家庄一段全是“龙血”染得的红土。这才真正把杨家大坟给斩断了。刘伯温害怕秦安再出真龙就修齐家大墩、王家大墩、泰山庙、高家庙镇住,并把泰山庙、断陷梁、齐家墩、亮光石县斩断。杨家大坟未能续写秦安又一历史,只能是一个传说,一个典故了。
自从把杨家大坟斩断以后,这进马山村庄这年所有有身孕的妇女都流产了,这也是个奇迹。就是到现在,我们那里的人传说杨家大坟还有希望再次孕育“真龙”,只是听说。自从杨家大坟被斩,这杨家祖祖辈辈是单传,且人和中邪一样,就是断不了根,我们只能等待着,秦安(成纪)辉煌的历史再能否续写盛唐之梦。
还有一件后事,话说,在进马山对面的北上上有个姜堡村,下了个马驹,也和进到朝廷的“活龙”一般,每次饮水(这姜堡村是在半山上所以给大牲畜饮水到固定的山泉),可这匹马驹就不去喝,直奔甘谷渭河(离秦安一百多里),到了其它马匹归舍时,它也就到了。自从把杨家大坟斩后,这马驹也不去甘谷渭河饮水了,没多久就逝去了。据本地人说,这马驹就是配合杨家大坟所出“真龙”的,真是:皮之不存,毛岂附焉!
嘲风(龙之三子)杨家大坟(龙正双龙双虎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