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是杨凌示范区一年来扶贫工作的“重头戏”。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镇安县、商南县、丹凤县、柞水县,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白河县、岚皋县,汉中市镇巴县、略阳县这11个县区,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成为杨凌示范区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的“主战场”。
年初,杨凌示范区重新研究深化脱贫攻坚工作,调整了脱贫攻坚的节奏和脚步,聚焦深度贫困,在全省范围内精准识别出的深度贫困乡镇,集中精力、集中火力攻坚深度贫困难题。
面对“难中之难”需要“对症下药”
“扶贫首先要走进村民的心里,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针对性出谋划策。”这是杨凌示范区科技调研团队这样总结一年多来扶贫工作的感受。
十八大以来,通过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脱贫速度加快,脱贫质量提高,深度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平均降至10%以下。
面对10%以下贫困人口的“难中之难”,只有拿出超常规的力度和办法,才有可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力度首先体现在加强攻坚深度贫困的组织领导上。杨凌示范区抽调组织五个调研组,先后深入深度贫困县域了解了脱贫攻坚情况。
具体来说,重点围绕深度贫困县域深度贫困产生的根源,产业发展及扶贫状况和扶贫效果,深度贫困县政府关于扶贫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状况,企业的发展规模及经营项目、企业对当地扶贫工作的拉动作用和扶贫方式以及对企业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农业科学技术扶贫效益问题等开展了广泛深入地的调研。
作为调研团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科技推广处副处长谢恩魁表示,基层扶贫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找准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需求,并发掘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扶贫方案,才能真正地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
杨凌专家在深度贫困地区进行技术指导
今年是陕西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一年,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全省深度贫困县区如期脱贫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破题脱贫攻坚
杨凌给出全新“解法”
在这11个深度贫困乡镇很多是共性的问题:首先,深度贫困县脱贫主导产业境内发展不均衡,且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成效差,农业特色产业尚处在低层次规模扩张的阶段。
如商南县、镇安县、镇巴县茶叶、中药材加工技术、加工企业和产品极缺,缺乏知名优势品牌。深度贫困县在推进农产品安全、土地面源污染防治、富硒功能农业建设等方面急需技术项目支撑。
其次,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缺,市场竞争不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有待加强。同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深度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省市专项扶贫资金部分沉淀闲置,农户也难投入大量资金入股支持龙头产业发展,制约了产业规模扩增和质量提升。
对此,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履行国家使命,制定了《杨凌示范区面向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科技扶贫实施方案》,通过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科技特派员创业推广等“六种模式”,在全国85%以上的贫困地区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其中秦巴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示范推广基地全覆盖。
同时,依托杨凌农民发展学院等培训基地,围绕贫困县区产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为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省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激发内生动力
产业“造血”助脱贫
“培训乡下致富带头人的时候,我们发现光是给他一笔贷款或者给他保险兜底还是不够的。富口袋之前你要富脑袋,一是让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二是要找到‘一村一品’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帮助他们去挖掘自身内动力、盘活当地产业资源”。调研团成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晓光表示,要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科技人才支持培养力度。特别是对创业意愿强烈,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培训帮扶,帮助其通过创业实现脱贫目标。
多一项就业技能,多一个就业本领。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涉农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站、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多种举措,帮助贫困地区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如在岚皋县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发挥现代农企在精准扶贫中的增收引领作用,筑牢产业脱贫之基,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以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紧紧依托驻区高校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逐步形成了以杨凌为起点、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度贫困县建立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果示范转化、设施和观光休闲农业于一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有效破解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年到年。成立22年来,杨凌示范区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意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探索实践,戮力前行,为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杨凌力量”。
记者感言:
贫困地区贫困情况各有不同,脱贫发展各有所需,因此扶贫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才能“接地气”。另外,还要鼓励农民科技致富,只有将“科技扶贫”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扶贫才能更精准,而“杨凌方案”正是根据当地特色,进行产业规划和技术输出,铺就了一条条脱贫大道。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