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三秦大地里的特色古镇

三秦大地又叫陕西,说起陕西,大家都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其实陕西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最显著的当属全省生态面貌的巨变。其间,具有生态建设里程碑意义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无疑加速了陕西生态环境的改善,三秦大地也在全国率先掀起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保护,陕西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越来越多的绿色让百姓享受着更多的生态福祉。如今,绿水青山正逐渐变成三秦父老的金山银山。现在我带大家看看隐藏在三秦大地里的六大古镇。

后柳古镇,位于石泉县南部,从县城顺汉江而下20公里处,石泉至紫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素有汉江水码头之称。镇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资源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地处汉水之滨的后柳镇,水域景观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恰似一幅精美的水墨画卷。

后柳古镇,三面环水,不能称之为半岛,但水乡风情浓郁。站在高坡上俯视小镇,就会被小镇溢出的种种美丽所陶醉。旧的古董遗产在这里由破坏到保护,它们和新的时代建筑一道协调共同向前。看小镇的临江处,是小镇古建筑的集中区。

最东角处,有几间土墙青瓦民居,土旧的程度少说也有百年之久了。其间有一棵大树从房屋中间昂然而起,直出屋顶,伞盖全房,被人称为“屋包树”。

屋包树的旁边便是一条曲折石阶小径,弯弯折折向上,形成一条小街。小街旁边,有一火神庙,至今保存。还有一家王氏,上个世纪家中出了一名抗日名将王范堂,在台儿庄战役中以敢死队长的身份带领敢死队杀入日寇群,大获全胜,美名远播,至今王范堂的英雄大名还留存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内。

后柳古镇以其陕南风情、汉水文化、英雄故里魅力令世人向往。

华阳古镇是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华阳镇的旅游景区,华阳古镇始于秦晋,兴于汉、唐、宋,秦汉成集镇,唐宋设县治,至今已多年。因历史上有名的傥骆古道而兴,唐朝有两位皇帝南避汉中均曾在此驻仳,是古镇成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在陕南秦巴山区众多的古镇中,华阳古镇是最富特色的。从宏观地文结构看,古镇北、东、西皆高而南低,古镇位于南端小盆地中。

这种地文结构使华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为宜居之所。其周边山地丰富的林特资源和众多溪流汇聚于此,具有富水之利,为乐居之所。形成山高不险而秀丽、水多无冲而清澈、林莽绵延而多彩,坝盆多丘利排水的大好地理格局。

华阳古镇老街、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古代通往关中的傥骆古道、革命烈士纪念塔,杨家沟景区、苍耳崖景区、朝阳山景区、瓦子沟至小华阳田园风光环线、石塔河景区等。两河并流,青山为屏,盆地为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古街区象一叶小舟,系泊于青山秀水之间。

罗家坝古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秦巴腹地的牧马河源头,景点有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原生态古镇。古称惊军坝,在汉代就有了驻军,因遇夜惊军队而得名。

因商贾在此倒换骡马而更名骆镇。骆家坝还是红色革命发源地,早在清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军扎营徐家寨(马儿崖),位于骆镇以西2km处,年12月红二十九军在此建立,点燃了陕南红么革命的圣火,震惊陕南的“马儿崖事变”就发生在这里。

这里也是红色交通线的重要驿站。房地生活习惯和语言和四川成都一带较为接近,喜食米饭,面皮,方言与陕西关中方言差异较大。

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自陕入川的重要集镇,在铁索桥头通过一个商店建筑形成景观的收口。两坡房、四合小院、深的天井,以木架作为主骨架之一,现有保存完好的古街道,非常具有陕南及巴山发居特色,老街蜿弯曲型的穿斗式的结构,户与户之间以风火墙相隔,门头及窗雕刻精美,整体建筑科学合理,布局独具,山水桥树,相映成趣。

从河的对面眺望,古镇的绵延的瓦屋面掩映在树丛中,卵石砌筑的河堤形成三个不同的等高面,使得河边的景观变得生动而丰富,河里,一群白鹅在游弋,这就是古镇最常见的景色。

漫川关古镇位于商洛市山阳县东南缘,漫川关水旱码头通往各地,商务繁荣,人口稠密,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朝秦暮楚的典故源于此地。古称丰阳关、丰阳川,又称蛮子国。

其镇政府所在地街道村是目前陕西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漫川关旧有街镇两处,一是金钱河畔的水码头街,俗称小汉口,沿金钱河边蔓延一华里长的明清街--蝎子街,主要接纳来自南方的船帮商客;二是现镇政府所在地的旱码头明清街,主要接纳来自北方的骡帮商贾。两条街中间隔着靳家河、如意山,相距一华里。

漫川关南有郧岭,东靠太平山,西有猛柱山,北有天竺山。有金钱河、靳家河和万福河三条河流通过。镇政府所在地漫川街道后有气势雄伟的灵台山(俗称青龙山)、卧虎山,街南有落凤山(俗称南坡),前有靳家河水自北向南流淌,宛若玉带,对岸如意山,其土色金赤,可谓山灵水秀。

独特地理环境形成了环流太极、金靳交汇、犀牛望月、纸房线泉,金钱河峡谷有远近闻名的石人观星、蜡烛山、鱼洞奇观等自然景观。有烈士陵园、千佛洞上关县遗址两处革命纪念地。有天主教堂、伊斯兰教堂、千佛洞佛教寺院、一柏担二庙、万福娘娘庙、三官殿、慈王庙、娘娘洞等宗教活动场所。

有骡帮会馆、鸳鸯戏楼、武昌会馆、北会馆、千佛洞、武圣宫、砧石藏佛经、乔村仰韶文化遗址。还有一柏担二庙、三官镇白虎、万福娘娘庙古松等古迹及黄家药铺、莲花第等八大文物古迹。漫川关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古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神话传说非常广泛。

青木川古镇位于镇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位于陕,甘,川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美誉,是陕西最西的镇。古镇建筑群是以魏辅唐新、老宅院、回龙场老街以洋房子、辅友社、船形屋为主体的所有清代和民国建筑及辅仁中学礼堂。古镇现存的古街回龙场,明朝成化年间所建,东西长多米,宽50余米,街道宽4米,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

古镇街上近百家人户的房子都是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魏氏宅院,系民国年间知名绅士魏辅唐所建。现遗存有魏氏宅院两处,商贸用房5处,遗留其倡办中学一所,临近有明清时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并有立碑刻字。古街建筑风貌完整,布局仍然保存了原有的形式,个体建筑基本保持完好。

这些建筑,或中西合璧、或造型奇特、或气势恢宏,无不展示了房屋主人的霸气和大手笔。青木川古镇祠堂庙宇密集,均明清时代所建。在镇政府周围一平方公里的地区内祠堂庙宇既有九处之多。

五座庙宇以文昌庙、回龙寺最负盛名,庙址清幽,庙像庄严巍峨,雕塑工艺精湛。

年青木川镇被列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和“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魏氏宅院、回龙场老街也被国家列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熨斗古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筒车坝有个小地名叫苟家坝,水田和地坪九十八亩,其地形像旧时缝纫用的熨斗。

道光二十三年后筒车坝更名为熨斗坝,后来叫做熨斗镇。熨斗古镇距今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属子午古道的分支。

熨斗古镇现存古街多是明清时期建筑,尤以建在喀斯特溶洞之上的地貌以及“让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吊脚楼最有特色。古镇依山傍水而建,立于镇外,极目远望,可见幢幢木屋砖舍依山分布,重重叠叠,错落有致。

富水河紧紧环抱着古镇,缓缓流动的河水清澈见底。古镇处处透着恬淡之美,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古镇街道,用青石铺筑而成,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昔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时有老字号十多家,名播川陕湖广。熨斗古镇古朴沧桑的风韵,让人们从中品味、追寻曾经的喧闹与繁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5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