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文字发展

年10月,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在紫阳县白马石遗址北部山坡上,发现了八座战国时期的巴蜀墓葬,并出土铭文戈一件,戈为中胡直内三穿,援长16.8厘米,有脊,内末圆纯,铸刻有三条阴线组成的方纹图案,阑长14厘米。胡正反两面,各铸刻铭文五个,中间三个均为重文,这些铭文现在还不能释读。著名学者童恩正先生认为“是方块字而非拼音字,它与汉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的范围,而且还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它完全脱离了原始的象形阶段。”姑不论这件铭文戈在地域文化上的内涵是什么,仅仅它那铁画银钩式的线条已令人倾倒。净化的书法线条已经和工艺装饰有机地融汇结合在-一起,这种美术性花体字,虽然不免“竟惭真体”的弊病,令人无法释读,但它那萦回交互的篆引形式对学习大小篆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战国时期,诸侯分立,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楚国长期称霸于南方,其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面貌。安康地区位于汉水中上游,战国前期属楚国版图。是楚国北境的重要城邑,因此安康一地常见楚文化器物。年4月,安康市南郊一里坡第二机砖厂取土时,发现战国楚墓一座,出土器物复原后统计达80余件。其中重要发现为“标示器物中盛装食物种类而书写的文字。”一为篆书“盐”字,以白垩粉书写于器物肩部:二为篆书“浆虐”二字;三为篆书天千(甲乙丙已)及序数(一二三四五六八九),并在天千旁隶书一“上”字,以朱色分别书写于上、下盘内。这些文字的字形,线条瘦劲、圆转流利,较多地保存了铜器铭文的书写特点,结体上,字形方纵,具有强烈的流动感。--里坡书写文字是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字体的书法作品,在时间上与睡虎地秦简相当,作品中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形,有与汉隶十分接近的字形。它的书法风格有秀劲清丽的特征,笔力沉劲贯注,从容不迫,结体自然随意,有轻松恬谈之美。这种风格的出现,可能是由文字的实用性所摧发。

网络配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0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