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的旋律万家传

千百年来,三秦大地上那些穿梭于田间地头的劳动者,将心头最朴素的情感凝结成旋律,成就了陕西地方音乐的文化魅力。

陕西的地方音乐种类丰富、各具特色、影响深远。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屡屡登上国内外重要舞台,陕北腰鼓、华阴老腔彰显了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量融汇了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鲜亮的色彩。

陕西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如何?

在9月28日召开的省政协“推动我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月度协商座谈会上,政协委员、民间艺人、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

“由于缺乏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整体规划,这些年陕西地方音乐在创作、表演、研究以及影响力上,总体处于下滑趋势,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遭遇困境。”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邓萌说。

“铜川一些地方民间音乐大都是口耳相传,民间音乐人或已经故去,或年事已高,‘活资料’抢救工作非常迫切。”铜川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刘耀林认为,地方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亟待加强。

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传承是目的,保护是根本,没有保护就谈不到传承,更没有发展的基础。保护传承需要人才,需要一大批热爱并擅长民间艺术事业的人。人才制度应该更灵活一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雷达长期从事民间音乐研究。他认为,本次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应是一次对陕西民间音乐“刨家底、护财富、促发展”的保护工程。建议将未曾收集整理和整理不全的乐种作为传承、保护重点,对未录入原收录计划的正式录入;对过去很少有人收集整理的,予以广泛收集保护。

安康的紫阳民歌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有效保护。紫阳县政协主席康树民介绍,紫阳县邀请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音协等机构在紫阳设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成立“紫阳民歌文化创新研究学会”,创作出《紫阳是个好地方》等一大批优秀新民歌作品。在宣传方面,将紫阳民歌与影视节目相结合,拍摄《不老的紫阳民歌》专辑20集在全国各大媒体播出;依托紫阳富硒茶文化节、安康龙舟节等多种节会,编排实景剧《清明已煮紫阳茶》、舞蹈《紫阳腰》、民歌联唱《多彩的紫阳》等节目,极大地提升了紫阳民歌的影响力。

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吴巧玲从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传承人培养应从娃娃抓起。非遗保护传承单位应组织影响力较大的传承人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陕南民歌教唱活动,从中发现优秀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改变陕南民歌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的局面。”吴巧玲说。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近年来,该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IP,将党建工作、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科普教育、藏品研究与宣传传播渠道无缝对接,搭建起以、微博和官方网站为基础的‘双微一网’品牌传播阵地。借助融媒体中心入驻央广网、人民网、新浪网、网易等主流媒体平台,打造互动性强、渗透度高、传播力广的云直播公益服务。”榆林市榆阳区政协委员、榆阳区纪念馆博物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薛晓红介绍,该博物馆通过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尝试,在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中,与会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了交流发言。通过前期调研和梳理,陕西在全国率先启动地方音乐传承保护工作,系统、科学地编制地方音乐传承保护的专业规划,这将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使陕西地方音乐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强大的活力。(记者刘居星)

作者/来源:陕西日报

内容如有不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2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