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王甲铸)秦巴山片区是我国涉及省份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7月3日至8日,随“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陕西在行动”采访团赴陕南三市采访发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县区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精准施策、多措并举,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有了技能,搞起了产业,已脱贫人口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老百姓的日子正越过越好。
佛坪县耖家庄智慧农业平台。年,该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在陕西省委网信办的积极帮扶下,这里在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该平台预计可将香菇收益提升20%,为农户带来更为稳定和持续的收入。
耖家庄村建设的水稻公园,是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农户不仅可以得到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水稻公园务工挣工资,足不出户就能销售蜂蜜、香菇、木耳等土特产。
7月3日,佛坪县沙窝村一户农家乐主人为即将到来的周末客流准备的土豆片。乡村旅游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沙窝村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民宿宾馆9户,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疏散游客住宿0.47万人次。
镇巴县高桥村4月份公示的一份村民脱贫致富红榜。
7月3日下午,镇巴县健康扶贫宣传队在高桥村演出。这支宣传队由8名医护人员组成,他们通过当地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贫困村的群众宣讲健康知识,被老百姓称为“最接地气、最受欢迎、形式最灵活”的文艺宣传队。
镇巴县贫困户牟世科家门口张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岗位牌,特殊之处在于,他的家庭医生为一个5人团队。镇巴县创新推行“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县的健康扶贫“镇巴路径”,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7月4日上午,镇巴县小洋镇鲁家坝村,50多位村民正在参加中药材种植培训,授课的是陕西理工大学的博士生。中药材收入在鲁家坝村民的年收入中占到60%以上,全村有20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达到80亩,成为当地脱贫的支柱产业之一。
7月4日下午,紫阳县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内,学员正在学习修脚技术。紫阳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技能扶贫累计免费培训3.2万余人,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1.3万余人,帮助他们人均实现年收入5万元以上。该经验曾获评全国优秀扶贫案例和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平利县太山庙村远教扶贫电商示范店为贫困户代售土特产。
平利县太山庙村村委会门口的脱贫退出(百日会战)军令状。该军令状表明了平利县凝聚力量脱贫的决心,也是县里创新推出的村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的一个缩影。
7月5日上午,平利县一处社区工厂内,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女生在流水线上作业。为了真正让群众摆脱贫困,平利县率先试点建设新社区工厂,许多贫困户因此实现了“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当年进厂、当年脱贫”的预期目标。
7月6日下午,村民在一处绞股蓝基地采摘。绞股蓝有降血脂、降血压、防“三高”的作用,更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黄金草”。截止目前,该产业在平利县的发展已经带动帮扶贫困户户人,辐射带动余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7月6日,村民正在平利县一处茶园里除草,这样的茶园在平利县有10万亩。年,平利产销茶饮产品1.28万吨,实现产值13.6亿元。
7月6日下午,安康市汉滨区左湾村,夫妇赵启成和吴从霞向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这对夫妇分别右手残疾,加起来只有一双手,但他们不等不靠不要,三年前开始养猪,还种植17亩玉米,今年仅养猪收入预计达到5万元。
7月7日上午,安康市汉滨区月河新村设施大棚内,村民正在操作现代化设备为蔬菜幼苗浇水。截至去年3月,汉滨区有家现代农业园区、家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带动了1.9万户、5.4万贫困人口。
位于安康市高新区的“最安康扶贫连锁超市”里的广告语。该超市立足安康本地特色,汇集县区精品农特产品,在线上和线下分别搭建起了购物平台,已累计销售农产品1.46亿元,其中销售贫困户产品超过6成。
商洛市镇安县丰收村童话磨石沟景区一角。20年来,在党的十九大代表、村支部书记吴相琴的带领下,一个昔日落后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新农村,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整村脱贫退出。
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残疾青年孙阳因为患有先天性脑瘫,脖子以下无法活动,只能依靠轮椅“行走”。通过培训后,他开办了网店,创建了村级电商服务点,成功把家乡枇杷销出15万斤,带动每户增收元,成了致富引路人。(叶建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