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蒿汉路沿着清澈的河流逆行而上,道路两边的红叶石楠树千姿百态、色彩艳丽,村活动广场、移民集中安置点、社区工厂和茶厂水厂等一字摆开……这是市人社局包联点紫阳县蒿坪镇王家河村。
“从年开始,市人社局承担我们村的精准扶贫对点帮扶工作,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级产业发展、组织干部结对帮扶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王家河村于年在紫阳县率先脱贫摘帽。”提到市人社局,王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以准深有感触地说。
市人社局包联的王家河村经过短短两年半时间就实现各项指标提前达标,成为全市第一批精准脱贫摘帽出列村。但由于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成为摆在市人社局党组面前的重要课题。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伊始,市人社局党组把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列为第一抓手,作为人社工作头等大事主抓。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巩固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派一名副县级领导到王家河村一线指挥,根据人社局各科、办、中心资源优势,分别成立后勤保障、前沿先锋、产业发展、教育卫生、就业创业、技能人才等10个战斗小组。
先后出台了巩固提升王家河村脱贫成效工作、包联王家河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和开展“交农民朋友、树自强标兵”活动以及党支部“三联共建”等方案措施,明确了目标任务、组织保障和纪律要求。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为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发生,确保该村百姓尽快致富,市人社局先后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再度对全村村民进行拉网式排查,与户脱贫户开展认亲、访亲,结对子、交朋友活动。局长汪小卫第一时间深入一线,每月不定期带领包联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嘘寒问暖、走访调研、参加义务劳动,并与其他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把乡村振兴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大考场,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搬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全市人事工作的职能部门,如何整合、盘活、用好村上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从而打造一批懂农业、会技术、善服务、精管理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近年来,市人社局共帮扶38名大学生,已毕业就业的23名学生正从不同角度和各种方式回报家乡;免费培训名技能人才;扶持鼓励18名自主创业、返乡能人大户和致富带头人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同时,充分发挥资金在集体经济中的撬动作用,整合30万元“三变”改革试点资金、20万元政府注资的财政受益资金和17万元的村民入股资金,把67万元资金量化为村民和集体的股金,户人变成合作社的股东,以渔业养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农家乐”养殖模式。通过“三变”改革,将资源变股权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以资金变股金激活了分散的资金,把农民变股民,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王家河村积极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先后成立了“新民风”建设工作小组等社团。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提倡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小事不办,引导规范人情往来,使乡亲们破除了以前的陈规陋习和人情风、攀比风、奢侈风、迷信风。
坚持做好村级道路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和道路沿线环境绿化美化等帮扶工作,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倾力打造“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基地”,以种、产、销为一条龙的茶叶、富硒鱼、金丝皇菊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已经形成。
如今的王家河村,村民们舒舒服服住洋房,高高兴兴进工厂。自该村脱贫摘帽以来,村民年人均增收近元,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