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重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后代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是历代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樟木头,有一栋百年校舍见证了教育发展历程,我们一起听听老校舍的故事。
位于裕丰社区丰门村的这座两层骑楼式建筑,就是丰门养贤学校旧址。学校正面山花为凸起三角形镂圆孔,下墙依稀可寻“养贤学校”四个大字的刻印。今年76岁的蔡春发曾在这里任教多年。
原丰门养贤学校校长蔡春发说:“我的小学也是在这里上学的,后来也一直在这里工作,到现在当老师已经有41年了,对这里的感情也是比较深厚的。”
上世纪20年代末,乡内一批爱国华侨发起募捐,在石马、官仓、丰门三个地方兴建学校,为后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年,石马养贤学校、官仓仰贤学校、丰门养贤学校相继建成,改变了当时分散式小私塾施教的落后局面,学费适当减免也让当时很多贫苦孩子上得起学。
蔡春发介绍,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樟木头大多数民居楼还是单层土木结构瓦房。这三所学校采用混凝土工艺建设,装修略带西洋风格,在当时都是地标式建筑。
蔡春发谈到这些校舍,他说道:“这些是当时最坚固,也是最豪华、质量最好的楼房,这些楼房用于教育上证明大家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当时有些孩子读书是交不起学费的,给他们学费半免或者全免学费都是有的。”
蔡春发在丰门养贤学校度过30余年教育生涯,亲历了学校老师队伍从5人壮大到15人,学生从多人发展到人,见证着乡里教育的发展。
年,裕丰新小学建成后,丰门养贤学校退出历史舞台,年被列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历经近百年风雨,小楼虽显破旧,但主体依然牢固。如今小楼两旁的旧校舍已被修葺一新,活化为社区服务中心。下来,樟木头计划将其原样修葺,打造为“少年军校”,成为充满历史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蔡春发表示:“那时候条件艰苦,一个月分配一两斤煤油,晚上就用着煤油灯办公很久。现在条件完全改善了很多,这是非常喜人的事。现在学校旧址也‘活化’起来了,为后代留下历史印记。”
通讯员:蔡粤东谢富林
编辑:黄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