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金檬通讯员陆亚芬桐乡市档案馆
编者按:让档案“活”起来!浙江省档案馆联合潮新闻推出“浙档有品”专栏,宣介全省档案馆工作品牌,展现时代价值。
梧桐之乡,风雅之地。一条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河水,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桐乡的风雅,蕴藏在一个个文化密码中。
自古以来,桐乡名人辈出。无论是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漫画大师丰子恺,还是金石篆刻家钱君匋、摄影家徐肖冰等,他们都是桐乡历史上灿若星辰的存在。
过去,他们用笔触诉说时代;如今,他们留下的时代文化印记,将向世人传递着名人文化精神。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盛大回归桐乡,这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回家”的高光时刻。在杭州举办亚运盛会之年,桐乡市档案馆还将在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举办茅盾珍贵手迹档案展,并同步出版《茅盾珍档集》,以档案助力,共襄盛会,让茅盾档案再次成为风雅桐乡的金名片。
将于年11月开展的“我走过的道路——茅盾珍贵档案手迹展”桐乡市档案馆供图
在桐乡市档案馆,茅盾手稿、丰子恺漫画、徐肖冰摄影作品等余件珍贵档案被珍藏于名人档案特藏库。桐乡市档案馆馆长吴云峰介绍,历经二十多年经验积累,桐乡名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截至年9月,已建立余位桐乡籍知名人士档案。现如今,桐乡“名人珍档”品牌已成为展示桐乡名人成就、地方特色档案的重要窗口。
征集:建档工作用真心换真情
桐乡市档案馆馆藏茅盾日记手稿桐乡市档案馆供图
“下午参加文化工作会议……”
这是茅盾亲笔手写的一段日记。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手稿,历史感扑面而来。清秀隽永的字迹,清晰地记载着那个年代文坛的景象。这是桐乡市档案馆收录的件、页茅盾手稿中的部分内容。
在馆藏珍档中,茅盾珍档于年征集进馆,包含了茅盾用过的印章、印盒以及图书、原声录音带、照片等,时间跨度56年,弥足珍贵。
不仅如此,年,红军女将领张琴秋档案征集进馆;年,红色摄影伉俪徐肖冰、侯波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照片底片档案征集进馆;年,巴金、冰心等全国百位文化名人签名本、书信等档案征集进馆……
桐乡市档案馆特藏库展出名人珍档桐乡市档案馆供图
目前,桐乡市档案馆征集到各类名人手迹、书画、实物等珍贵档案共计余件。这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心血的接力。
“桐乡名人建档工作始于年,能取得今日之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久久为功、水到渠成的必然。”桐乡市档案馆副馆长周伟国表示,征集名人档案是用真心换真情,就像茅盾档案的征集离不开桐乡档案人与其家属持续不断的联络、一次次拜访,最终用热心、真诚、专业、执着打动了他们。
从起初的通过邮寄《桐乡籍知名人士登记表》的方式与各界名人建立联系,到定期走访看望、日常嘘寒问暖、逢年过节的真诚祝福,桐乡市档案馆的这份真心持续至今。
年,萧斌如(中)向桐乡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展示拟捐赠的文化名人书画、签名本桐乡市档案馆供图
“每年,我们都要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看望桐乡籍知名人士及其后代30余人次。我们已与不少名人和其家属维系了十几年的联系,亲如家人一般。”桐乡市档案馆管理利用科工作人员说。
如今,桐乡市档案馆与名人的联系越来越深入,记录在册的桐乡籍名人名单越来越长。
年,丰子恺长外孙宋菲君(中)向桐乡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丰子恺作品桐乡市档案馆供图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桐乡市档案馆对档案的存放、开发利用都很专业、用心,把外公的手稿、作品等交给桐乡市档案馆,让档案回家乡,我们放心。”丰子恺外孙宋菲君对潮新闻记者表示,“我这儿还有一些母亲(丰子恺二女儿丰林先)的书信等物品,以及我获得的科研奖状、专利证书等,已经整理好了,准备一并捐给桐乡市档案馆。”
宋菲君说,这些珍贵档案放在自己这里,可能只有自己和家人知道;捐给档案馆,可以长期保存,并且通过展览等方式为年轻人讲述过去的故事,也许能让他们受到启发和鼓舞,这也是档案的意义所在。
传承:让名人档案成为文化名片
走进桐乡市档案馆名人档案特藏库,一排排精致的红木书柜整齐地排列着,空气中散发着樟木的清香。
存放茅盾档案的卯榫结构樟木柜桐乡市档案馆供图
“这是存放茅盾档案的卯榫结构樟木柜。”桐乡市档案馆管理利用科工作人员介绍道,为了更好地保存茅盾档案,当时四处寻访购得合适的老樟木,请富有经验的工匠制作了樟木档案柜。
打开樟木柜的抽屉,是一份份档案袋,一张张手稿被细致地装在里面。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专门定制的无酸纸名人档案袋,还有照片册、底片册也用了无酸纸,利于档案长期保存。
名人档案征集进馆后,抢救保护工作必不可少。年至今,桐乡市档案馆先后赴中央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地,学习珍贵档案保护技术,从修复到脱酸,技术越来越先进。
专业人员对民国档案进行修复潮新闻记者金檬摄
今年,桐乡市档案馆针对一批民国档案,开展脱酸试点工作。“纸张酸化是影响纸质档案寿命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脱酸实践,可以为珍贵档案保护提供参照。”工作人员介绍。
名人档案作为珍贵的文化积淀,除了征集和保存,应当如何更好地传承?
桐乡市档案馆馆长吴云峰表示,桐乡名人档案征集进馆并不是就此束之高阁,它们应该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广泛传播,永久传承。
截至年,桐乡市档案馆已编研出版《子恺漫画精品集》《茅盾手迹——我走过的道路》《丰桂文史》等与桐乡籍名人相关的作品30余册。
桐乡市档案馆编研出版的子恺漫画精选作品桐乡市档案馆供图
“丰子恺星”命名背后的故事,就与编研作品《子恺漫画精品集》息息相关。宋菲君向潮新闻记者讲述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一本《子恺漫画精品集》赠予时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这本书中一幅名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漫画打动了他。薛随建主动提出:“把一颗我们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丰子恺星’,你看怎么样?”自此,在浩瀚的太空中,多了一颗以中国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这其实直接得益于桐乡市档案馆编研出版的《子恺漫画精品集》,我认为这本精美的作品到现在仍然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宋菲君说。
名人珍档也通过展览的方式,传播给更广泛的大众。近年来,《茅盾、丰子恺珍贵档案展》、“贴近大地的灵魂——纪念茅盾诞辰周年暨抵沪周年图片文献展”等重要展览接连开展,让更多群众近距离感受桐乡名人档案的魅力。
“目前,我们正在启动‘桐乡名人馆’建设,这将成为今后集中展示桐乡名人成就的重要阵地。接下来,我们还将打造一批文化IP,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不断丰富桐乡‘名人珍档’的品牌文化内涵。”吴云峰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