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马士琦先生聚少离多,但是,即便长时间不见面,也忘不了他。
与马士琦相识,是在年2月的一次会议上。那次紫阳县文艺创作座谈会,聚集了近30名作家和文艺爱好者,其中一位身着警服、中等个头、方面大耳的青年,显得十分精干和抢眼,他就是马士琦,来自西安铁路公安处安康分处紫阳火车站公安派出所。我作为来自基层学校的一个文学青年,对会议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与会者的名字都记下了,但与马士琦仅仅是相识,并没有单独深入交流什么。会后,我们便天各一方,没有联系。迄今几十年中,很多相识的文艺爱好者都被时光淡漠了印象,甚至忘记得无影无踪,但是马士琦一直是一个顽固的存在。
马士琦(右四排右一)、曾德强(左三排左三)参加年2月21至26日在紫阳县招待所举办的紫阳县文艺创作座谈会。摄影:王前光
年3月在紫阳火车站公安派出所工作时的马士琦。摄影:王前光
我知道他后来调至安康,继而又调至西安工作了。不是因为他“走高”而惦记,而是因为他不时发表的作品——一位作家、评论家、书法家不定向发出的“名片”。譬如,他在离开紫阳以后,我就在紫阳火车站大厅见到悬挂的他的书法作品,紫阳县老龄委办的《南山报》是他题署的报头,文友田先进出版的《幸运宝鉴》是他题写的书名……这样一位到处发热发光的人,咋能忘记呀!
年3月23日,马士琦在安康火车站候车室外为旅客义写书法。摄影:季慧
第二次见面,是年6月我在安康市人大机关工作的时候。这天下午接到一个电话,自我介绍说是马士琦,从西安出差到安康,问我有时间没有,想见面聊聊。我没有忘记他,他也没有忘记我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当即表示欢迎。虽然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但是毫无生疏感,叙谈过往,交流读书心得、文学创作经验,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我将自己出版的报告文学集《心中有个太阳》等3本书赠他,他叮咛道:要签名,而且不要写“雅正”一类的话语,要写得有针对性、有纪念意义一些。呵呵,此前我给别人赠书,还没遇到过对赠言内容提出特别要求的主儿,这马老师倒是挺有意思的,不过,要求不高,就遵命吧。稍作思虑,我在报告文学集《生命之巅》的扉页写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发万件作品。——赠士琦文友”,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之痛——医疗行业内幕大揭秘》的扉页写上“拙作赠好友,礼轻情意重。——士琦文友阅存”。交谈得知,他是一位学习勤奋、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作家,同时也感到,他是一位待人非常热心、真诚的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年6月14日,马士琦(左)先生与作者在其安康市人大办公室。摄影:王敬
一个多月后,马士琦打来电话,说他已经阅读了我送的书,并对《中国之痛——医疗行业内幕大揭秘》大加赞赏,同时指出书中校对等方面存在的瑕疵,说如果再版,得好好校对修改一下。他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不得不叹服他对文友的极端热心和真诚。我赠给别人的书不少,仅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后赠给别人的书也是几百册之多,有的读者反馈了意见,极少数高水平文友还写了评论,但是,像马士琦这样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并纠出错误予以改正、有感而发便记下予以点评的读者,实在少如凤毛麟角!
22年后故地重游——年10月27日马士琦重返紫阳。摄影:杨小民
登门拜访马士琦的意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年11月,我乘出差到西安的机会,给他带了我的新书和一盒紫阳富硒茶,电话打去,他要求到家里聊聊,我也求之不得。他那位于洪庆的家不算宽大,给人的感觉,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图书资料,琳琅满目,显得有些拥挤。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之家,这才是书香之家的特点!我们两人又是无所不谈。那时他临近退休,工作任务一般情况下不是很重,但是省上几家出版社经常请他审读和校正志书等,加之盛名之下求之者众,业余时间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担心耽误他宝贵的时间,他却毫不在乎。我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旅游万象》即将出版,请他为我题写书名,他当即行书横式、竖式各一幅(后来因是丛书体例,书名被要求删掉了“中国”二字,统一采用的是出版社确定的宋体字)。他还为我书了四尺整张行书横幅“神融笔畅”,钤印后,又用小块宣纸将印痕拓了两遍,晾干后,细心地折叠妥当才郑重地交给我。我深知这是马老师对我的鼓励。他又赠我图书3本和一箱包装讲究的苹果。其中一本是曹彦先生著的《漫语漫画文坛陕军风情录》,我即打开就读,见有为马老师赋的诗和画的漫像。
此后,我每有新书问世便给马士琦寄去。不敢奢望他给我写书评,只是觉得书应该送给真正的爱书人、读书人。为了尊重这位不一般的文友,签名赠书时力求写上“不一般”的话语。例如对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编的《曾德强文学作品评鉴》一书,就写的是“交换、交流、交情、交友”;对我的长篇报告文学《路在脚上》,写的就是“德艺双馨亦师亦友是士琦”。
光阴荏苒,一晃又是将近十年没见面了,但彼此的心是相通的。我以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