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针对假茶的治理宋朝严厉,明朝实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dianping.html

茶叶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代表作”之一,我们的另一个“代表作”,是瓷器。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后,一开始并没能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真正的制裁,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茶叶和瓷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茶叶也有假的。假茶不至于让人中毒,但不管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是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假茶都是应当被禁止的。无奈的是,虽然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多次治理过假茶,但总是屡禁不止。

提到茶叶,很多人都知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但关于茶叶真正的起源时代,很少有人清楚。

茶的起源以及源自宋代的假茶和两种最主要的制假方法

关于茶叶真正的起源时间,主要有4种说法,分别是: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神农说是被最多人接受的说法:茶是在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而秦汉说是目前来说证据最充足的:现今被发现的最早且较为可靠的关于茶叶的资料,是在汉代。

除了起源时间外,关于茶叶的起源功能也没能达成一致,主要有5种说法: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交际说。这些起源功能之间难分伯仲,但这些说法的存在,侧面证明了茶叶确实在不同的时代兼具了这些功能。

如此重要的茶叶,自然没能逃过被造假的命运。毕竟兢兢业业种茶叶,并不能获得暴利,而凡是商业行为,必有为得暴利铤而走险的人,这种行为对整个行业都是一种伤害,只不过能够满足某些人的一己一时私欲而已。

假茶的起源时代,多数人认为是宋代,因为唐朝中期时,茶叶开始征税,这才让商人们看到利用茶叶赚钱的巨大利润。毕竟如果茶叶的利润不高的话,朝廷也不会将这项生意拿捏在手里。

但正常的制作茶叶,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所以部分心术不正的商人开始制作假茶。经过一段时间后,假茶在宋代形成了一定规模,并有了两种主要的制作方法,此后的数个朝代,假茶的制作也一直在使用这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真正的茶叶中掺杂一些杂质,例如:茶梗、碎茶、木头,甚至杂草等,这些杂质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茶叶的份量,借此提高茶叶的价格。

第二种方法,是用其他的叶子仿制茶叶,或者用质量很差的陈年茶叶、已经被使用过的茶叶以及其他东西仿制茶叶。总而言之,重点在于“仿制”,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假茶,和真正的茶叶看上去更加相像。

如果说第一种假茶就是单纯的掺假,完全不考虑假茶被发现的可能,那么第二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假茶就更偏向于“以假乱真”。从这两种制作方法来看,第二种方法应当是在第一种方法出现基础上的改良版,避免了部分第一种制假方法带来的问题。

这两种方法自宋代起就一直并存于假茶制作之中,只不过第二种方法被使用得更多一些。但不管是哪一种制假方法,无一例外,假茶的口感和真正的茶叶都没法比,只要将茶叶冲泡开进行饮用,很容易就可以分辨真假。

假茶的暴利让很多商人跃跃欲试,进行了不少造假行为,政府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和自身利益,当然要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

各个朝代多次出现假茶,政府为治理这种现象数次立法

因为茶叶的重要经济地位,所以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很多针对茶叶的法律,这些法律在茶叶的制作到出售环节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朝代在有关茶叶的立法方面,重点都不大相同。

茶叶初步形成规模的唐代,有关茶叶的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茶叶私贩而制定的,对于尚未形成规模的假茶并没有做出什么规定。到了北宋时,假茶渐成规模,朝廷才颁布了第一条针对假茶的法律:

“开宝中,禁民卖假茶,一斤杖一百,二十斤以上弃市。已末,诏自今准律,以行滥论罪。”

北宋前期也是针对假茶的立法最为严苛的时期,之后的朝代针对假茶的法律之严苛程度,再也没能超过这个时期。这或许是立法的必然过程:从一开始因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过度严苛,到因为种种阻碍或现实原因慢慢放宽标准。

法律的逐渐宽松是个几乎必然的结果,但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法律的宽松使犯法者们对法律逐渐丧失了起码的敬畏之心,在进行违法行为时失去了以往的被约束感,进而变本加厉。

而制作假茶的商人们日渐“疯狂”的造假行为必然给市场和朝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事情恶化,政府必定要做出一定反应:重新制定严苛的法律震慑制假者们。

这样一来,事情似乎就进入了下一个循环,如此往复,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自从假茶出现以后,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或许也和这个恶性循环脱不开关系吧。

除了宋代以外,明代也出台了很多针对假茶的法律,只不过一开始,明代统治者也更看重茶叶私贩的问题,直到假茶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可忽视的时候,才出台了相关法律。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相关法律和宋代有很大区别的点在于:明代关于假茶的法律处罚的人更多。在宋代的法律中,似乎只有售卖假茶的人才是被处罚的主体,但到了明代,被处罚的人明显增多了。

按照明代的法律,从制作假茶、囤积假茶,到售卖假茶的每一个环节,所有的经手人员都要对假茶的问题负责,每一个相关人员,都会因为假茶问题被牵连和惩处。

虽然明代的法律在处罚力度上没办法和宋代相比,但这种牵连甚广的处罚选择确实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善法律。当然,只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们也想出了很多其他方法来治理假茶的问题。

除立法外,各个朝代的政府都曾提出过其他方法禁假茶

关于除立法外其他治理假茶问题的方法,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宋代初创的水磨茶法;二是明代初创的紫阳茶坊;三是在紫阳茶坊基础上创立的引单号簿制。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各朝各代都使用过其他方法,只不过没能形成这三种的规模,也没能延续下来。

众所周知,解决不同的问题必须对应不同的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单纯地依靠立法这种政治手段是绝对不够的。最好的方法,是将不同手段同时使用,这才能得到最大的效果。

对假茶问题治理最严苛的宋代,自然不会只对这个问题采取立法手段解决,宋代人创造了一种水磨茶法,这是一种利用水磨将茶叶进行一次再加工,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假茶混入的方法。

由官府出面买下所有茶叶,再用水磨把茶叶磨成末茶,最后把末茶卖给民众,整个过程都有官府插手,不允许私人使用水磨或出售末茶,这种方法就是水磨茶法。其中的“末茶”,其实就是茶叶被磨成粉后,再被制作成茶砖——砖状的茶叶粉块。

水磨茶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从茶砖的外观,很容易就能看出茶叶的真假,经验丰富的人甚至可以分辨出茶叶的质量好坏。

不过这个方法需要在原有的茶叶制作基础上再加一道工序,如果单纯靠政府来进行这道工序,未必供得起全国所有茶叶的需求。所以有时候,政府会选择让渡出一部分利益,允许部分个人使用水磨。

相比于水磨茶法这种复杂的工艺,明代设立的紫阳茶坊就简单多了:政府只需要在茶叶买卖的必经地——紫阳县设立一个关卡,也就是紫阳茶坊就可以了。

紫阳茶坊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对过往的茶叶商人们进行检查,避免他们私带茶叶,同时在这个地方检查来往买卖的茶叶,确定其真伪。当时全国上下假茶买卖最严重的地方,就是湖南,紫阳茶坊的设立并没能完全打击到湖南假茶的售卖,政府只好另想他法。

很快,引单号簿制度被创立了出来:在商人购买茶叶时让他们填一个引单号簿,这上面会写明商人买了多少茶叶,之后这个引单号簿会一直跟着这批茶叶。一路上的官员都可能会对商人的茶叶进行数量检验,一旦被发现数量不符,则对其进行处罚。

紫阳茶坊和引单号簿制的共同施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假茶泛滥的现象,可以说是明代除立法外最实用的两个方法了。

任何时代,“假货”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假茶的问题到今天也没能得到彻底解决,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9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