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承载台州历史和荣光的溪流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台州晚报」

我对天台有感情,是因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也因李白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更为天台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对始丰溪的印象尤其深,不论在明岩寺山门外,还是在张伯端的故乡平桥,抑或后岸村头、张思古村口、龙溪的九遮山等地都见过她的倩影。

拾得大师有诗为证,“谿潭水澄澄,彻底镜相似”,“谿”同“溪”;“碧涧清流多胜境,时来鸟语合人心”,可窥始丰溪之秀美。

三溪汇入始丰溪,释道儒名家迭出

始丰溪,古名大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山南麓,为灵江的上游源头之一。天台境内流域达多平方公里。经过县城这段河流虽少山野趣味,却较之上游宽阔数倍,气势恢宏壮观。好几座大桥飞跨河面,河畔树木成荫,垂柳依依,绿草茵茵。芦苇随风摇曳,沙鸥盘旋低迷。

短短几公里内,竟然有三条溪流汇入始丰溪。广济门外的赭溪、南岸的小法溪、清溪村的三茅溪,形成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旖旎风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难怪释道儒三家在天台都如此辉煌。佛教台宗的发祥地,智者大师、灌顶大师、幽溪大师、寒山、拾得和活佛济公等,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南宗祖庭桐柏宫,紫阳真人张伯端,第六洞天的赤城山玉京洞,道教的地位也不容小觑;唐诗之路中的重要驿站,李白等伟大诗人都留下深深的足迹,陆游、朱熹等大儒曾在此任职过,儒学名流辈出,人文荟萃,文风蔚然……这一切造就了天台这座著名历史文化古城,也为台州市名列全国最佳宜居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

人车两用莪园渡

笔者从溪岸西路的天台水文站附近登上小南门大坝墙头,左边不远处便是南门大桥。一边观光,一路西行,约走百米见一断桥,那便是广济桥。于是从涌禹庙旁下来,来到河畔,见溪水清清,其流缓缓,虽近市井,却因少游人而显幽静。我在断桥与南门大桥之间徘徊,以求找到点古渡的痕迹来,未果,唯见防洪堤坝齐刷刷地向左右无限延伸。

南宋时期,水南村的许姓始祖从义里许村迁徙来后,始丰溪南岸人口渐增,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副产品、小作坊经济也逐渐发达,于是古渡的作用也日渐明显。且不说天台所踞地理位置,上通沪杭,下达台州府,即便乡人入市贩卖土特产,采购生活用品,也必赖此溪南渡船过溪河,故而古渡在历史上对天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作用可谓咽喉要津。

老人们告诉我,自有记忆起,就见行人都从广济桥过河的,可见溪南渡口消失很早。那时只见过下游澥渚村有竹排渡船。六十年代交通部门开设东门莪园渡口。莪园是人车两用渡口,其汽车轮渡,由5艘长船合拢并接而成,由四人撑竹篙摆渡,一次能渡一辆汽车,费时约20分钟。自年8月南门大桥建成而被撤消。

最繁华水运埠头

始丰溪自古通航,上抵街头,下达台州府,有客轮也有货船。大南门、小南门以及下清溪有好几个埠头,是长船靠埠用的。大南门“逸步”埠头立有一座石牌坊,正面刻“天台逸步”,背面为“碧水飞虹”。

县志记载,逸步埠头是城中最古老的商埠,属官立,清末被废。而位于小南门外的溪头埠头,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很兴旺,是天台最为繁华的水运码头。民国时期溪头有多家转运行和过塘行,如姜宝山、许万泰、姜协兴、公益等,主要为集散和转运天台至临海的南北物资。

明末清初乡人许君征在《溪行晚景》有诗云:“淡烟忽起霜天晚,溪水滔滔流不返。商贾纤夫急欲归,黄昏已渡长桥板。”形象地描述了暮色苍茫中逆水行舟的景象,可见当年始丰溪航运已很发达。

广济桥,也叫大溪桥,最初建于何时已无考证。眼前这座断桥,始建于年,七年后竣工,是由原木板桥改建,为浙江省最早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空腹拱”大型民间桥梁。由乡贤夏谷香募捐建造。据齐召南撰的《淡园重建大溪清溪两桥记》记载,邑人张仁宓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在重修清溪桥时,同时重建了大溪桥,那么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广济桥就已存在。

广济桥全长米,分7孔,桥中栏杆石板上镌有“广济桥”三字。同济大学桥梁专家评该桥的技术应具有当时国内领先水平。期间,政府曾两次拨款进行维修,并加固墩台基础与栏杆修缮,可通行中型拖拉机。

后因广济桥下游百米处建南门大桥,广济桥渐渐失却作用,又长期失修,于年倒塌,先毁南面两孔,年至年继续倒塌,最后存两孔,被政府保护留作文物纪念。

千年古桥跨蛟龙

往东再走几十米,流水声汩汩入耳。原来已到了赭溪口。

赭溪因其河床石色呈深红色而命名,有“丹砂碧水”的美名。发源北山,源头有佛陇塔头寺和幽溪高明寺,国清寺是沿途最佳景色,进城后赭溪从济公家门口流过。故而赭溪流淌的不仅是清澈的溪水,更有浓浓禅意,悠悠佛韵。

距溪口不远处有一座古桥叫“临川桥”,为县文物保护单位,通体的斑驳青苔,满满的岁月痕迹。“临川桥,在县西一里,旧名西桥,宋隆兴二年()县令王琰累石而建,且亭其上。陈知院骙以琰临川人也,故名”(《嘉定赤城志》)。桥旁立一石碑,对临川桥建造前后的史实作了详细记载,由于源自五峰,溪水汹涌奔腾,防堤房屋常被冲毁,行人过溪每每受阻。历代县令都曾修筑过桥梁、堤坝,全都劳而无功。县令王琰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功成名就,垂名史册。“壮兮沧溟跨蛟龙”,“车马飒沓西复东”,从此赭溪两岸交通便利,周边市坊更为兴盛。

第一大村水南村

水南村因踞始丰溪南面而命名,以大村落来论,是台州市第一大村。占地方圆十几公里,人口近万。现分为六个行政村。因旧城改造,村内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民居被拆,老村基尚保存。

清代许氏宗氏群保存完好,被立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参观了几座祠堂后,笔者来到老人会会长家中。会长许子清,大公中学退休教师。老人家很健谈:水南村背靠三座龟山,面临始丰溪,是块风水宝地,是长寿宜居之福地。水南建村历史悠久,是南方人口最多之许氏家族聚居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姓许。村民刻苦耐劳,耕读传家,历史上人才辈出。

许友法是水南村的功臣。

新中国初期,三港口、风车手两处防堤决口,冲毁土地多亩,淹没土地多亩。虽然经过两年断断续续修筑,堤坝仍然显得单薄而脆弱。

在水利部门工作的许友法对此心急如焚,邀同几位农友沿溪勘察,规划修建南岸防洪大坝,他描绘蓝图,多方奔走,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堤顺利动工,至年初步建成。从此水南村从未遭受洪水危害。

许友法还领导和参加了大岙里、塘上、幸福、桐柏等多座水库的建造与维修,为家乡的水利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灵溪一濯荡遗尘

小法溪俗称南溪,源出翠屏山又称翠屏溪水,因上游原有一古刹叫阐法寺而名法溪。沿溪而下,溪水涓涓流淌,清澈见底。溪流因自然落差,走百米便形成一个小瀑布。

往下走,景色犹佳,两岸垂柳依依,坡上雏菊盈盈。河床里长满水草,随着溪水婀娜飘舞,整条溪涧流淌的是满满的绿色,几只白鸥飞翔欢鸣,此景此情恰合了古人的诗意:“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戎怡文/图-09-:00:00:0拾得大师诗意描绘始丰溪,可窥溪之秀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4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