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AdreamFoundation真爱梦想
#张旭健同学们好,大家还记得在关于定义时间的故事里,那位赢过很多科学家的钟表匠哈里森吗??点击阅读《时间是怎么被定义的》
他之所以能造出精准度很高的航海钟,有个很重要的背景——在造钟表之前,他其实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木匠,熟悉各种木料和材质的特点,在造钟的时候,他就可以选择更好的材料进行组合,所以能够将科学家们都认为很难解决的钟表精准问题给解决了。
听到这儿,是不是觉得木匠很酷?今天,咱们就请笨爸爸工房创始人张旭健老师,给大家讲讲木匠背后的故事。大家好,我是张旭健,一个新时代的木匠。
要说木匠,这是个历史相当悠久的职业,真要追溯起来,可以到石器时代古华夏部落的黄帝。我们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其中的“黄”指的就是黄帝。黄帝名叫“轩辕”,在古代,“轩”和“辕”其实都是车的意思,就是两个圆的轮子中间用杆子穿起来,上面再搭上板,可以装东西、坐人。
可别小看这样的发明,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车,才让黄帝可以统一华夏各个部落。打仗的“军”,下面一个“车”,军用“车”带着东西驻扎营垒的意思。诸如这样的字很多,像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名字里的“轼”是车前扶手的横木,“辙”是车轮压的痕迹。说到这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黄帝造车,最可能用什么材料呢?金属的冶炼出现在上千年之后,石头很坚硬,不方便造型。比较合适又方便获取的只有木头了,所以,会用木头做工具的木匠得从黄帝开始算起。
当然,木匠公认的祖师爷是公输班,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所以也叫“鲁班”。鲁班之所以被木匠们尊为祖师爷,是因为他发明了很多木匠专用的工具。
比如墨斗,一直以来都是用来画长直线的,相传是鲁班为了不麻烦老母亲拽线画直线而改进的,所以墨斗上墨线端部的线坠儿被木匠师傅称为“替母”。木匠打直线都用墨线,后来就被很多成语引用,像“引绳切墨”,就是比喻一个人刚直不阿,就像木匠拉直的线一样;还有“不拘绳墨”,其含义自然就是说人的行为洒脱随意,不拘泥于已经设定好的规矩。而要说“规矩”,“规”是用来画圆的圆规,而“矩”,就是由鲁班发明的曲尺,可以用来度量长短和划线、平、折等。曲尺作为工具到现在都是木匠的标配,墨斗也沿用了上千年。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凡事先要遵循相应的标准。而标准的建立,首先得依靠相应的工具。发明这个领域相应工具的人,才能成为公认的祖师爷。要说对木头的认识,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流传。文字最早是画在墙上、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受材料所限,只有上层社会群体才能掌握文字,知识和信息就很难有效地传递。用竹片、木片进行文字记录,然后编连起来的方式,改变了这一状况,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字可以或刻或写的方式流传开来,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经传书籍。正因为这样用木片编连起来的文字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就有了“书卷”的说法,说读书好也被叫做“开卷有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银雀山《孙子兵法》竹简,抄成于西汉早期用竹片、木片作为文字的载体也有上千年的历史,直到后来纸张的发明和普及。而在纸张发明普及之后,把相应的文字内容刻在梨木、枣木等坚硬不易磨损的木质板材上,印成书册,这就是雕版印刷。古时候,把写的内容去印刷复制叫做“付之梨枣”就是这个缘故,由此可见木头对中华文明的传播有着多么重要的贡献。
我们所学习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文字,主要的难点就是多,共有上万个,每个文字都有其不同的含义。这背后的缘由和木头息息相关——在有限的空间里,可以有不同的字,如果每个字能体现更多的意思,就可以节省木片或竹片。
木头最常见的用途,当然就是各种木质的建筑和家具了。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木头造的房子。传统的各种殿堂亭台之中,好的木质结构可以不用一颗钉子,全都使用木材通过各种榫卯进行拼接,相互咬合而成。这样结成一体的木结构建筑结合相应的材质选择,不但可以承受较大荷载,而且还允许产生一定的形变,不会因为季节变化而产生的热胀冷缩的现象,甚至还可以应对一些外部力量的冲击。为了形容这种建筑结构的交错精妙,就有了一个成语——勾心斗角。还有“门当户对“,本意是符合建筑美学的对称,当然,这些词后来都用在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了。
用木头,要熟悉“木性”,也就是不同木材的特点。古时候造房子,最重要的房梁一般都要用榆木,因为榆木质地硬朗,韧性大,不易变形开裂,适于放在关键位置。所谓的“栋梁”,就要像榆木一样。当然,也因为榆木难解难伐,不容易“开窍”,所以“榆木疙瘩”也用来形容那些呆板的人。而像红花梨木,也就是常说的红木,因为它颜色温润,木性稳定,不易变形,材质较硬,经得起长年累月的使用,所以最合适用来做各种家具。因为红木产量很少,以前家里若是有一套红木家具,那绝对是富贵的象征。
至于香樟木,有着独特的香气,可以防霉防虫,用来做收纳的箱子、架子、柜子最为合适,早些年家里最值钱的宝贝可能就藏在樟木箱里。此外,还有带着芬芳香气的檀木,适合做成各种可以把玩使用的小东西,像发簪、梳子、串珠等。干净清爽、不易变形的金丝楠木做成屏风、相框等也相当好用。诸如此类的学问,一直以来都是木匠代代相传的知识,也是华夏璀璨文化中尤为重要的元素。
当然,说了这么多的材质,最好还是去试一试,现在这也不算难,毕竟木质的东西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可以拿出来比较一下,摸摸它们的材质,感觉木材之间的不同木性。最好就是去做些木工活——要做一个小笔筒,那就必须得画好直线直角,做好拼接;要做一个小板凳,四条腿都得一样长,角度还得合适;要做一个木制的钟表,无论是角度、刻度还是弧度都得算准和用好……这里面,学到的数学、物理知识就全都有了用武之地。此外,还得手上用劲儿,结合相应的规范和想象力……这是一系列能力整合的结果。在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专注力,学会眼到手到心到;锻炼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把能做的具体工作做得更好;还有就是耐心和细心,愿意让改变一点点在手中发生……这些加在一起,就是匠心。
一门技艺里其实藏着很多原理,有着很多故事和渊源,木匠是这样,其他很多流传千年的工种技术也是这样,它们被打包在一个个具体的东西里,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往往被我们忽视。都说培养科学素养要有研究精神和实验态度,那研究什么实验什么呢?其实就可以从学习和锻炼一门技艺入手,即便不为了以此为业,至少也能体验真实创造所需要的知识、规范和能力。从具体的技能开始练习,加上总结、归纳、思考和探究,才是学以致用的过程。所以,从学点手艺开始,不妨先做个“小木匠”试试。
真爱之声,下期见!欢迎参加真爱之声特别策划——线上家长会(第二期)
日期:4月14日星期二20:00-21:00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往期真爱之声真爱之声
主播:张旭健
监制:陈馨
主笔:丁一奇张旭健
组稿:伍世燕、丁一奇
审稿:张倩、石艳
主编:TONI、周文胜
顾问:陈馨、王博
责编:伍世燕、张振昊、张晶晶、赵腾飞
图片、视频来源:网络(侵删)
推广:冯杰、李亦宁、邱恺琦、汤斐文
出品:善意工作室
阅读原文
原标题:《木匠背后的故事
真爱之声第六十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