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双忠在许远家乡伊桥村,有御赐忠义许

唐朝安史之乱时,打得最惨烈的战役,是睢阳(今河南商丘)保卫战。当时的睢阳太守,是海宁人许远。许远是海宁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新唐书》说他是“宽厚长者,明吏治”。今天,读《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对守城将士的描述,仍让人不禁慨然动容。1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听说许远曾带过兵,就任命他为睢阳太守。睢阳地处河南东部,有河洛襟喉、江淮屏障之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至德二年()正月,叛军大将尹子奇率十几万大军杀向睢阳城,其中很多是骁勇剽悍的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队伍。许远急忙请能征善战的真源县令张巡前来协助守城,张巡随即率兵三千入驻睢阳,双方合兵后有六千八百人,但敌我兵力仍十分悬殊。许远觉得自己打仗不如张巡,就把城防指挥权交给比自己官职低的张巡,自己负责粮草和兵器供应,两人密切配合。叛军连续凶猛攻城,城上守军在张巡、许远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大量杀伤敌军,还射瞎了尹子琦一只眼睛。张巡守城很有办法,多次趁敌人不备,主动出击杀出城去,这样既能歼灭叛军,又能夺取叛军的粮食和兵器,而许远则在城上擂鼓助威。七月,尹子奇又调集大军攻城,守城将士渐渐陷入内无粮食、外无援军的绝境。有人提议弃城而走,得到粮食后再回来。张巡、许远商量后认为,如果弃守睢阳,叛军必然席卷江南,大唐的粮饷供应就会断绝。而且,剩下的千余将士,都是饥饿伤病之人,出城也走不远,不如婴城死守,等待朝廷援军。将士们把树皮和盔甲上的熟牛皮混合煮食,吃光了战马,又捉鸟雀掘老鼠而食,最后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的程度。最惨的是,为了稳定军心,张巡杀了自己的爱妾,许远杀了自己的仆人,让士兵食用。将士们流泪不忍心,张巡厉声命令他们吃下去。据记载,此后,这支军队就基本以人肉为食。到了十月,守城将士已经虚弱得拉不动弓,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都被俘虏。面对叛军,他们骂不绝口,宁死不屈。张巡与南霁云、雷万春等将领被就地处决,许远则被押往洛阳。行至偃师时,唐军主力大举反攻,大败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一举收复洛阳。叛军渡黄河北逃前,将许远杀害。这一年,许远和张巡都是四十九岁。2评说:悲壮惨烈的睢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抗强、长期坚守的经典战例。渔阳鼙鼓动地来,叛军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各地守军或望风而逃,或不战而降。而不足万人的睢阳守军,却在许远、张巡等人的指挥下,坚守孤城十个月。不仅大量歼灭敌军,有力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而且有效地牵制了叛军主力,使其不能南下江淮,并为唐朝组织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所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在这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中,韩愈对许远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张巡、许远为守城而让士兵食人,在当时就引发朝廷争议。有人认为,仗打到这个地步,不如弃守。名士李翰写文章上奏皇帝,为张巡和许远辩护,说守卫睢阳事关大唐兴亡,他们是为了国家才不得已这样做的。唐肃宗对此予以肯定,平息了争论。不过,对这一事件,后人仍然见仁见智、看法不一。其实,安史叛军极其凶残,睢阳城如果陷落,屠城难免,百姓还是难逃一死。史书的记述是:“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唐朝平叛后,追赠许远为荆州大都督,谥“忠义公”,并在睢阳城里建双忠庙祭祀许远和张巡,庙中楹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被广泛传诵。此后历朝历代,许远和张巡都被作为忠君爱国的榜样受到推崇,许远家乡盐官县城等很多地方都建有双忠庙。直到今天,在潮州、台湾等许多地方,还能看到双忠庙。河南偃师城关镇西寺庄村,是埋葬许远的地方,“唐睢阳太守许远墓”墓碑至今尚存。而在许远家乡,今海宁市海洲街道伊桥村,俗称许公墩的许远衣冠冢尚有迹可寻,并有“御赐忠义许公地界”石碑存世。--END文/杨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0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