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后花园安康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安康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1香溪洞——瀛湖风景区

1.香溪洞

香溪洞风景名胜区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分为香溪洞、三天门、文武山、蜈蚣山、牛蹄岭5个景区。

风景区周围山环峰绕,层峦叠嶂。山下溪流蜿蜒,山谷间野花香草,色彩绚丽。其中有花名为“香团刺”,花色黄白相间。阳春三月,花香远播,漫谷飘香,故名“香溪”。溯溪而上,谷狭山峭,悬石夹道。相传吕洞宾曾在此修道成仙。后人在此架桥筑楼,凿岩开洞,名之“香溪洞”。

香溪洞为道教石窟。据现存碑文及地方志记载,创建已有余年。历经各代修茸增筑,楼台殿阁,桥梁洞府俱有。游香溪洞,从山底洞盘山小路曲折而上,停立“天门”处可遥望汉江一带,安康城廓尽收眼底。三天门上建有石壁青瓦小屋1间,门上横额石刻“去天五尺”4个大字。再上有纯阳洞,洞内有百祖塑像,壁间有石刻“来往大千须半日,金州南畔有柴扉”,“仙人已乘降龙去,羽士还疑化鹤来”等诗句。除此之外,还有药王洞、龙王洞、龙泉、八仙洞、下棋亭、架云桥、通天梯、玉皇阁等名胜古迹。

香溪洞、药王洞、三茅洞、龙王洞、文昌洞、八仙洞、慈航洞、祖师洞并称“香溪八洞”,洞中石雕泥塑道教神像多尊,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2.瀛湖风景区

瀛湖生态旅游区,位于安康市区西南18公里处的天柱山脚下,是安康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西北地区最大的淡水人工湖。

生态旅游区周边,是有“陕西第一坝”的美称的安康水电站大坝,每当泄洪时,雷霆万钧,蔚为壮观。大坝一侧是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天柱山白云寺,坝下不远处是一座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特大钢构斜拉桥。

瀛湖广阔秀丽,湖中岛屿棋布,相映成趣。瀛湖水产丰富,出产价值较高的银鱼。此外,湖畔产茶,“安康银峰”毛尖茶,颇有名声,湖岸还盛产柑橘。瀛湖四面环山,湖面既有宽阔洁净的水域,又有蜿蜒曲折的水境,景区为游客提供手划船、脚踏脚、快艇等各项服务。这里四周山势较低,坡度平缓,植被非常茂密,是消夏纳凉的好地方。景区内还有不少餐馆,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瀛湖出产的银鱼、桂鱼等湖鲜。

Day2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

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康岚皋县东部,因主峰并排三峰构成笔架状,又称笔架山,由二郎坪、金顶、火山石、高山栎和莲花寨五大景区组成。公园以高僧弘一大师真身、古生代火山多次喷发的流迹、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原始次生森林而闻名,是陕、川、鄂、渝毗邻地区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消夏避暑的旅游胜地。

南宫山主峰金顶海拔.4米,旁列两峰,形如笔架。两侧遍地是史前火山多次喷发形成的石林,峥嵘嵯峨。山的南坡有冰斗、角峰、围谷等大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这里森林环境优美,生物种类繁多,也有不少珍稀野生动植物。

北宋靖康二年(年),山上始建道观,至清代逐渐演变成佛教胜地,清嘉庆二十五年(年),高僧弘一大师在金顶莲花盆中圆寂,真身百年不腐,为南宫山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南宫山上另一奇景是一棵已枯死十多年的千年古树,又奇迹般地复生,身上还寄生着十多种小树。上了笔架山垭,沿山道西行,过南天门,便见到这棵扎根在万丈悬崖边上的千年铁坚古树。树高十余丈,树身躯干需二人合围。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安康的风俗民情哦

旬阳道情皮影戏

旬阳道情皮影戏是陕西安康市的汉族民间艺术,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是以板腔体为主,兼一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牌的一类由说唱音乐过度为“影戏”的剧种之一。

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年—年(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公元年(清乾隆25年),安康西路人赖世魁从关中学会道情戏,回来后建立道情皮影班,聘人整理剧目流动演出。自此,道情皮影戏唱风日盛,广为流传。年—年(咸丰、同治年间),旬阳的赵家班远近闻名,常年活动(《陕西戏剧志安康地区卷》记载)。

据年出版的《旬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以县城张喜娃子最有影响,民间素有“皮影子打架,喜娃子说话”之说。传旬阳当时名宦李啸风,对喜娃子唱的《白玉奴挂画》非常赞赏,其言“文词优雅,唱腔逶婉”。另一与张喜娃子齐名的皮影艺人为庞世堂,与张喜娃子同出一师(庞之父)。庞世堂自幼从父学艺,无论是“拦门”,还是“场面”(即文武场),样样精通。

建国后,旬阳道情受到重视,得到更好发展。道情艺术在由“亮子”搬上大舞台的过程中,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继承、革新和发展,使道情戏出现了新的局面。

旬阳道情皮影戏的唱词多是“七字”和“十字”句。

唱腔主要板式有:[安板](有软硬之分)、[慢板]、[浪头]、[二六板](或称“流水”)、[代板](即尖板)、[滚白]、[钉缸调]、[道课子]等十余种。根据需要有时插用一些民歌小调。

丝弦曲牌有:[点点花][柳青娘][梳妆台][寄生草][风如松][扫佛堂][大开门][小开门][雪花飘]等十余种。

唢呐曲牌有:[清水令][大开门][玻璃盏][将军令][芦毛令][四合四][三枪][大登殿][满江红][雪花飘][梳妆台][大尾声][小尾声][耍孩儿]等。

打击乐曲牌有:[倒脱靴][乱石窖][金钱花][南瓜菀][上山岭][下山岭][慢五锤][拥锤][翻山鹞子]等。

伴奏乐器在早期有渔鼓、皮弦、梆子、碰铃等。后来又增加了唢呐、板胡、竹笛等。伴奏乐器多为兼司:鼓司一人兼渔鼓筒和碰铃,正调皮弦(五度音定弦,内弦为so、外弦为re)一人,反调中音板胡(五度音定弦,内弦为do、外弦为so)一人,竹笛一人(兼唢呐),梆子一人,其它铜器(锣、钹、小锣)分别由皮弦、板胡兼司。

有造诣的艺人们,很讲究唱腔和器乐的配合。其唱腔刻画人物,表现剧情丰富细腻,或高昂激越,或缠绵,或愤怒,或悲切,或喜悦,或诙谐,峰谷跌荡,起落有致,令人忘神入情。其乐器接腔送调、烘托气氛,准确切贴。或布阵列队,或鏖战厮杀,或情深意长或仇恨万般,或幽静,或喧闹,或宏大,或细致,无不恰到好处。道情腔调更有特色者是“麻黄”,每种板式一段唱词后,全台艺人合唱一腔,其韵逶婉,其调清澈,其势浑然,其情沉厚,每遇静夜作唱,回荡街巷,萦绕村野,可谓三日不绝。

旬阳处于南北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北兼容的文化。旬阳民间戏曲曲调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旬阳道情皮影戏是流传在旬阳县境内一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戏曲,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内容和形式、题材和体裁、风格和色彩都体现出丰富性、兼容性和独特性的特征。

1.旬阳道情皮影戏由于长期流行于农村,受民间其他艺术的影响,仍保留着许多民歌小调的曲牌和表演形式,以说唱为主,委婉动听,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和谐的独特风格。

2.唱腔方面,“拦门”艺人一人演唱全部角色,更有特色的是每段唱腔之后都有和声放腔,俗称放“簧”,全台艺人合唱一句号子,其腔逶婉,其调溃潞,其势浑然,其情沉厚。旬阳县道情的唱腔刻画人物,表现剧情丰富细腻,或高昂激越,低回缠绵,喜怒哀乐,峰谷跌荡,起落有致。无不惟妙惟肖,令人志神入情,其乐器接腔送调、烘托气氛,准确切贴。

旬阳道情皮影戏是一项十分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旬阳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研究汉水文化和陕西民间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乡村文化相对沉寂的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汉江号子

历史悠久的汉江号子是陕西省珍贵的民间音乐财富,汉江号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忠实地纪录着汉江船工的血泪和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用于与大自然拼搏的精神,是陕西省宝贵得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汉江上游,山峦重叠,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几个船工,大的有二三十个船工,甚至更多。艄翁又称驾长,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闯滩斗水,该快该慢,众船工皆听艄翁指挥。在明、清时期,是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大约在清朝中期,才逐渐兴起号子,产生了专门的号子头,来指挥行船。汉江号子在陕南汉中,安康汉江流域皆有流布,至20世纪40年代仍很盛行,之后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而日渐衰微。

汉江发源于汉中西部宁强县五丁关及甘肃东部的太阳山一带,经汉中、安康、湖北襄樊、丹江到汉口入长江。一般来讲,从湖北老河口以上称上游,以下称下游。上游多险滩,据汉江老船工讲,有名的滩就有三百六十个,无名的滩更是不计其数。安康地区的石泉、紫阳、汉阴、岚皋、安康、旬阳、白河七个县都位于汉江上游地带。很早以来船工们就有“汉江水弯又弯,上下都是滩连滩,有名滩、无名滩,技术不高难过关,洪水滩上号子喊,船怕号子马怕鞭”的说法,它生动、形象地描绘汉江上游地带山川纵横、滩多水急的情景及汉江号子在船工的劳动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汉江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生产斗争中劳动情绪的直接体现,它不仅起着统一劳动意志,协调劳动步伐的号召和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鼓舞劳动者斗志,调节劳动者精神的作用。

船工在劳作时或顺流摇橹,或逆水拉纤,或扬帆跑风,或起锚开船,或停泊靠岸,都有各种不同的号子。或高亢激越,或舒展流畅,或紧促急切,或平稳悠闲,一呼一唱,无不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汉江号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上水行船号子、下水行船号子、离岸、靠岸及其他号子五种类型。

上水行船号子——主要是指在逆水行舟时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做各种不同劳动方式时所喊的号子,由于江水流速的缓怠、平水和急滩、顺风与逆风等自然条件及劳动条件的差异,上水行船号子又可以分为平水号子和过滩号子。

平水号子主要指在平水中逆水行舟,流速不急时所喊的号子。这类号子一般来讲节奏比较规整,速度比较匀称平稳,领号者喊的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合号者则根据老辫子(领号者)的领腔速度在每一小节强拍上有力的喊出“嗨”来,以稳定节奏、统一步伐和意志。在汉江,上水行舟遇见南风即为顺风,这时船工收起纤挽,扯蓬跑风。“扯蓬号子”“跑风上船吆号子”就在这时喊出。

由于遇见顺风船工即可省力不少,感到十分“吉利”,在喊“扯蓬号子”时往往也是兴高采烈,因此号子音调相应的讲也显得比较自由活跃,欢快而明朗,节奏变化也比较大。在水流较缓,上水行舟时遇见顺风格但风不大,这时除把蓬扯起后,还需撑篙行船以加快船速,这时船工就喊起“连蓬带抄篙号子”。这一号子开始由领号子喊一声自由节拍的帽头,向船工们示意准备挠篙撑船。号子的速度比较缓慢,音调与节拍重复较多。当需要加力、加速时号子的速度也加快,力度也随之加强,合号的音调也短而有力。有时领号者不是在唱,而是在喊话,即兴编词。

过滩号子的形成是由于汉江上游地带水急滩多,往往过了码头就是险滩,一个接一个,逆水行舟时遇到险滩水流很急,就必须大力拉纤,长期以来在过滩就形成了一整套号子,叫做过滩号子。滩前先喊“开头号子”,这一号子节奏比较规整,速度不快,音调重复,意思就是告诉大家马上要上滩了,做好准备,统一步伐,向前冲。紧接着在领号者的吆号声中,船已上滩,船工们一齐向前扑倒,两手着地,拼命拉纤与险滩恶水开展激烈的搏斗。这时喊出“上滩拉船号子“或“倒排号子”。一般木船在过滩时大都是时结伴而行,以便在上滩时集中力量。过滩后由于人多纤长需要收纤快一些以便将过滩的船只拉到岸边再拉下一条船过滩,这时领号者喊起“跑挽号子”,开始拉船靠岸。

下水行船号子——顺水行舟船工们主要用“棹”和“橹”进行操作,“棹”是在船前头起着舵的作用,下水号子包括“下水开头号子”“摇橹过街号子”“下滩号子”“弯船号子”。一般水流较缓,江面比较平静,在摇橹时船工们就喊起“下水开头号子”。由于在平水摇橹,相应的讲强度不大,劳动的节奏比较缓慢。这类号子的音乐性强,但节奏随着摇橹的动作比较规整,当船队到码头、过集镇时领号者号子一转而吆号起“过街调”,这时往往调性也进行了转换。“过街调”的音调随着调性而相应提高,节奏变化比较大,用船工的话来讲“要花哨一些”,表示又过了个码头,引起岸上的人注意:船队过来了!这时各条船上都喊出“开头号子”及“过街调”,连喊三次,称为“三起头”,过码头后遇到险滩,船工们喊起“下滩号子”,下滩时水流急促,要“棹、舵、橹”并用,由于滩险水急,船工们必须把稳方向,情绪十分紧张,这时领号者往往是在呐喊,而合号者则重复一个音,气息急促。

过滩后船工们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情绪也缓和下来,这时领号者喊出“弯船号子”,准备停船休息一下,船工们放慢摇橹速度,号子的速度也随之缓和下来,音乐性增强以调剂船工们的情绪和精神。

离岸、靠岸及其他号子——行船走水,劳动形式多样,号子也随着劳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离岸、靠岸、装卸货物、推船下水等等都有号子。一般采讲这类号子旋律性较强,曲调悠长动听,节奏比较自由。如《独角调》,就是临近码头时喊的号子,意思就是向岸上告知船即将靠岸。此类号子曲调节奏比较自由,节拍也很不规整,旋律比较优美、婉转,领与合相互呼应十分和谐。《活锚号子》是木船装载后第二天即将启航,晚上船工们高兴的摆酒会餐后为启航做准备时活动铁锚时所喊的号子。这一号子开始节奏比较自由,速度比较缓慢,随着劳动的节奏,曲调的速度逐步加快而规整,领号与合号的曲调旋律性较强,对置发展,相互呼应,节奏的变化也比较大。此外还有《上挡号子》《倒档号子》《流星号子》等等都属于这类号子,它们的音乐性都要比上水、下水号子要强。

汉江号子的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合”,领唱和合唱相互呼应,配合着动作交替接唱为最多。这些号子中有强烈的支声复调,模仿复调的因素,有的还包括对比复调的因素。还有一些号子随着水上劳动条件、环境及轻重的不同往往由交替接唱发展到混合唱,于是出现多声部的因素。一般来讲汉江号子的旋律主要在领唱部分,“合号”往往是节奏性的,有的只是一个音或一种音型的反复,以起到强调重音、统一力量与意志的作用,有些可以看成是一种固定的衬托。

汉江号子的调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且经常通过调式对比手法造成色彩上的对比增添浓郁的生活、劳动气息,这与劳动条件及劳动的强度都有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汉江号子的调式有五声调式,六声调式、有综合性调式也有交替性调式,共同构成了汉江号子鲜明的地方音乐风格。

汉江号子既有雄壮有力、节奏鲜明的号子,也有悠扬婉转、欢快明朗的号子,具有声部丰富、旋律多变的音乐特点。存在于安康境内的秦、楚、川地的语言以及安康复杂的地理环境形式多样的劳动形式造就了汉江号子鲜明地方音乐风格。汉江号子旋律音调的起伏升降大而频繁,跌宕豪放,节奏紧密而变化多端,音乐上的句幅较短,气氛比较紧张,是安康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中一份财富。在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阳庙会

庙会,也叫庙市,是紫阳集市之一,因会址设在寺庙或附近而称为庙会。它融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于一体,是群众文化娱乐和寄托美好愿望的重要活动。紫阳自古多寺庙,仅旧县城就有寺庙数十座。“文革”以前,庙会盛行,名目繁多,诸如观音、老君、祖师、药王、关帝、土地、城隍、财神等庙会,最引人注目。后来,由于“破四旧”庙宇大多被毁,庙会活动随之锐减。

现在保存下来庙会主要有:

擂鼓台庙会:名为真武祖师会,由擂鼓台森林公园管理处主办,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七月初一至十五两次,其中七月十五为地宫日,也叫庆祝日,赶庙会的人数最多。庙会期间,除了进行谒庙神之外,还要进行农副产品、日用百货交易。周边县区及关中地区游客蜂拥而至,是擂鼓台风景区最热闹的季节。

真人宫庙会:由紫阳县道教管理处主办,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历时半月。主要内容有道教文化研讨、大型祭祀活动和道教文化宣传活动。其他地方的庙会均由民间自发组织,较有影响的有观音寨、七宝寨、中坝岛、东明庵等庙会,内容主要是拜佛敬香,祈求神灵的护佑。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哦,大家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0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