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南紫阳这样的山区农村,基本上都是男人外出打工挣钱,女人在家照顾老人和娃。往往,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勤劳的大巴山女人可不喜欢这种被“养”的生活。
红椿镇社区吴丰兰就是这样。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上学。楼下建了一个鞋服加工厂,她报名成为第一批员工,每有两千多块的收入。可是,送接孩子上学、放学跟上班时间有冲突。反正是按件计工,今年初,她向厂里提出,把缝纫设备借到自己家里去。
社区工厂支持了吴丰兰的想法。这样,吴丰兰自己可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了:早上送完孩子,开始工作;孩子放学前,做好饭,等孩子回家一块儿吃完饭,又开始工作;晚上孩子们休息了,还能工作一阵。吴丰兰的这一做法启发了工厂,让20多名工人都把设备搬进了自己家里。工资表反映,把缝纫机搬进自己家里后,每天完成了翻了一番,最高月工资达到六千多块钱。
紫阳县通过“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把江苏的企业引进到这个深度贫困县,截止年8月底,共引进毛绒玩具加工、服饰加工、电子产品加工等15个优质项目入驻城镇移民安置社区,其中12个项目建成投产,解决就业余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余人。而“把工厂搬进客厅”的做法,更加灵活,更加人性化,更好地解决了离开土地资源进入城镇、社区的搬迁居民,尤其是留守妇女、中年老人、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