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樟木头学艾粄手艺,传客家文化广

在客家古镇樟木头流传着客家人的一句老话:“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阳春三月,樟木头金河社区秉承传承客家文化精髓,组织辖区内年轻妇女们学做“艾粄”,不断发扬客家文化,将这传统的客家小手艺传承下去。3月3日上午9点,今年50岁的金河社区古坑村村民蔡小英家里一片热闹。原来,社区妇女干部组织年轻的妇女们到她家学习做客家“艾粄”。“粄”是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黏米糕点的统称,因“艾粄”中加有艾草,具有祛湿、暖胃的功效。“艾粄”蒸熟后,色泽碧绿,软糯清香,一直以来深受客家人的喜爱,与“客家咸粽、刀麻切、糍粑”齐名,是客家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客家小吃之一。“‘艾绒’是制作‘艾粄’的重要材料。”蔡小英在教学中介绍,首先要将采摘好的“艾绒”倒入锅中,经过一番清洗、灼水、过滤处理后,才可以加入水、糖和糯米粉一起煮开备用,再把水烧开,达到“去艾绒的苦涩味”的目的,然后在“艾绒”里面加水、糖、面粉形成“粄麻”,再加入糯米粉便可开始“搓粄”制作“粄团”了……现场,学员们轮番接力,按照步骤和要求搓揉,最终“粄团”制作完成。随后,蔡小英拿出粄叶、花生芝麻馅和磨具,开始教大家如何包“艾粄”……成型的“艾粄”需放在粄叶上,在蒸笼上整齐地摆放好,然后大火蒸25-30分钟才能出锅。此时,一阵阵艾香浓郁,客家“艾粄”就算是制作成功了。“客家‘艾粄’吃得多,但还没有真正学习‘艾粄’的制作。”今年24岁的蔡淯游是学员之一。她说自己是第一次学做客家“艾粄”,并坦言制作客家“艾粄”并不容易,需要花时间、下功夫。“要经常学,经常做才会熟练!我们年轻人应该把客家手艺传承下来!”由于不熟练,蔡淯游跟着蔡小英所说的制作步骤,显得有点手忙脚乱,特别是在“揉面粉、挤艾板面团”的环节上,因为缺少经验和技巧而总是做不好。一个小小的客家“艾粄”,背后却是手艺的传承……蔡小英说,记忆中从小就看长辈们做客家“艾粄”,自己喜欢吃,慢慢地也跟着学、跟着做,一做就是20多年。而成家之后,蔡小英的家婆发现她的制作手艺十分娴熟,便索性将这份制作客家“艾粄”的工作交到她手中。“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年轻人对传统的客家手艺不感兴趣,会做客家小吃的大多是上了岁数的人……”金河社区妇联主任徐彩虹表示,为了让传统手艺不失传,社区每年都会组织社区妇女学习制作“客家咸粽、刀麻切、糍粑、艾粄”等传统小吃,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形式不一的活动,发扬客家文化,把客家手艺传承给下一代。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谢英君通讯员:邹俊圣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83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