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在广州到深圳的火车上听到“樟木头站”这个名字时,我对这个地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确实,樟木头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准确地说,它位于东莞和深圳的交界处,靠近两镇之间的边界。广深铁路穿过镇中心,贯穿整个樟木头。
在深圳生活的这些年里,我多次听到这个名字,樟木头。
“今晚不加班,我带你去樟木头玩,你信吗?”这明显是在开玩笑,
“加班后回家要小心,别误入樟木头了”,这显然是出于担心。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的谈话,都表明了这个地方非同小可。我这个刚离开学校的新人,对那个在火车上听到站名时就感到印象深刻的地方,变得格外敏感。
地理上,樟木头是一个盆地,北面、西面和东面环绕着低矮的山脉,山上植被繁茂,瘴气很重。从整体来看,只有一条峡谷通向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结合深圳的梅林关的地理位置,可以很好地理解这里在改革开放初期必然是深圳出入口的重要关卡。
请参考下面的这张图片,它更直观地解释了我的理解。如果我们假设将这个地点放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进行放大,樟木头无疑是港深的关键防线!
这样聊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些事情了。为什么在80年代和90年代,樟木头会在打工人的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现在可能很少有人提起。在那个时代,前往深圳需要办理一种叫做“边防证”的证件。我当时去深圳时并没有办理,但是梅林关的身份检查非常严格,如果乘坐公交,通常需要在梅林关下车检查证件后换乘其他车辆。幸运的是,当时公司的影响力足够大,通常即使没有带身份证,也能凭借工作证过关。
简单的樟木头三个字,本质上并不可怕,它甚至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泰安”,看看,“泰安”怎能让人闻风丧胆?是什么让樟木头在当年南下的打工族中让人闻风丧胆?即使在今天,听到“樟木头”三个字,很多人仍然会心生畏惧,更不用说“樟木头宝山......”,这通常会引起愤怒或绝望的表情。在年之前,存在一种名为收容遣送的制度,樟木头在那个时代收容了超过百万的南下打工人,这段经历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如果你想了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痛苦,请自行搜索了解,毕竟我只是一名简单的编辑。
从樟木头到乐昌的坪石镇,这是一条道路,有些人一旦前往,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有的人去了之后就永远回不来了,而有些人则是通过这条路赚了不少钱。赚钱的人可能正在享受时代带来的红利,安享晚年。但是你是否还记得那些曾让你赚钱的人?他们是否曾在你的梦中出现过?
到此为止,我还是没有讲清楚为什么樟木头让人闻风丧胆,我的表达能力实在有限,一切随风而去吧......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