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疫情……每一次面临灾难时,中国总有那么多志士和英雄奋勇向前,拼死护卫国家和人民。
其实,中国从来都不缺英雄,这就是一个把牺牲和奉献刻在骨子里的国度。
大概去年底,黄小黄突发奇想,乘坐了一列绿皮火车前往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旬阳县和紫阳县旅行,就在那一次,了解到了秦巴大山里有西康线和襄渝线这样的穿山铁路。
当时,也不以为奇,因为在我们这个年代,修路实在是太平凡不过的一件事情,世界第一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比东方明珠电视塔还要高的赤水河大桥我们都能建,何况是一条铁路呢。
直到在旬阳县的千年古镇“蜀河古镇”的镇口,在一个迷你盘道的中央,看到一块不起眼的纪念碑。
上面记载着这样的内容:
年3月,宝鸡三千八百余名初中毕业生响应政府号召,组成18个连队,以蜀河镇为坐标,沿险滩沟、蜀河、沙沟、罗家岭、展园、罗向崖、磨子沟一字排开,和铁道兵、民兵共同投入修建襄渝铁路陕西段的战备施工。他们是关中多学生中的一支,史称“三线学兵”。
在两年多的建设中,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们在铁路工地上打隧道、架桥梁,最终有18人再也没能回家,伤残者无数。
这块碑是于年由重返故地的宝鸡学兵和蜀河镇政府共同树立的。
从这些信息,我意识到襄渝铁路的修建也许没那么平凡,于是就有意识地搜索一些关于襄渝铁路的信息。
蜀河镇果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几乎是一条挑战极限的铁路,东西横贯山大沟深的大巴山脉,曾有8个师的铁道兵、个学兵连和鄂陕川三省民工共计百万人投入建设。沿线几乎每一个车站都有烈士陵园,甚至有人统计,每一公里铁轨下都有烈士英魂,是一条用生命筑成的通道。
一辆列车正穿过蜀河镇的一个隧道洞口上方模糊不清的“为人民服务”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阳,南至重庆西站,经湖北省襄阳市、十堰市进入陕西省,经旬阳县、安康市、紫阳县折向西南进入四川省,再经达州市、广安市抵达重庆市,全长约公里。
这是继宝成线、川黔线、成昆线后第4条进出四川盆地的铁路,是一条沟通中原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其中陕西段长达公里,是襄渝线上施工难度最大、条件最为艰苦的路段,多为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高山、绝壁、险滩、湍流密布。
险峻的大巴山根据一些亲历者记载,当时,为了修1公里铁路,往往先要修三四公里公路,镐头、竹筐、土炮就是他们的筑路工具。为了打炮眼,很多时候人都悬在半山腰,一把钢钎,一把铁锤,像一片树叶上飘荡在峭壁上。
大巴山地质条件复杂,有地震带、岩爆区、胶泥潭,有的地方一捅就坍塌,更有无数隐藏的暗河、溶洞,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时常发生,很多人就是在隧道爆破、桥梁垮塌、山洪、泥石流爆发中牺牲性命的,负伤致残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汉江两岸伴随着线路的贯通,沿线的烈士陵园也串成了一条悲壮的风景线,除了蜀河的18名学兵,麻柳车站也掩埋着18位铁道兵烈士,巴山车站有32位烈士坟墓,可能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
旬阳站建成后的襄渝铁路陕西段,即使今日看来也是奇险无比的,这是一条由“空中铁路”和“地下长廊”组合的天路,公里的铁路线,桥隧总长达公里,桥隧占比率达78%。沿线有座隧道,座桥梁,全线最长的隧道、最高的桥梁、最大的坡度都在这里。
紫阳跨江铁路桥从这条铁路的修建其实可以想象,在大巴山中,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其实每一条路的修建都付出过巨大努力。
俯瞰紫阳跨江铁路桥让黄小黄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从旬阳县城通到蜀河古镇的那50公里路程,夹江有两条路,一条是国道,河对面是县道,这两条路几乎是硬生生在峡谷上挤出通道来,车辆从这里通过,车窗外的江水近在咫尺,几乎伸出手就能掬起一捧来。
乘车在国道上尤其是县道,一面紧贴着滔滔江水,一面紧挨着悬崖,巨大的山石峭壁直插天宇,险峻无比,也壮观无比,是自然与人力共同造就的一道奇观。
县道所以,当你来到陕南时,在欣赏奇峻风光的时候,莫忘了那些曾经为修路洒下过汗水、鲜血甚至以命筑路的英雄,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告慰!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情,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