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沈烨婷一块腐烂的树根能干什么用?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路边随处可见的烂疙瘩。但在陈春祥看来,就是一个能派大用场的宝贝。俏皮可爱的小狗、惟妙惟肖的长颈鹿、嶙峋险峻的山峰……一件件根雕无不呈现出天然质朴的艺术韵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能够化朽木为神奇的陈春祥,却不是专业出身的木雕大事,他的真实身份是海宁国际轮滑运动中心的一名保安,此前也一直是个普通的农民。日前,记者来到海宁市区群利景苑小区,走进了根雕主人陈春祥的家中,看到这些造型优美,形态各异的根雕,很难不被这些活灵活现的工艺品所吸引,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一下。走进一楼,在不大的堂屋右侧摆着两个四层高的架子,上面摆着许许多多造型各异的根雕作品,院子的角落里还摆放着一堆还未来得及雕琢的树根,这些都是陈春祥的“宝贝”。“这个九龙头丈,造型都是天然形成的,我只是给它雕出了面部的细节。”“这个是香樟木雕的长颈鹿,你闻闻,它还有些香味。”一说起根雕,原本不善言辞的陈春祥打开了话匣子,每一件作品,从挑选木材到构思创作,他都有说不完的话。“看这个山峰,这是我的第一个作品。”两年前,陈春祥在离家不远的东山上捡到了一块4斤多重的香樟木树根。“我当时看它,就觉得造型特别好,像一座山峰,就把他带回了家。”对于根雕,陈春祥可没有跟着大师学过。“我就是图个爱好。”做了保安之后,陈春祥的自由时间多了,就常常去古玩市场逛逛看看,渐渐地就迷上了摊位上的各式根雕。“后来,我就经常看电视上的古玩、根雕节目,看多了就自己学着做做。”凭着之前做木活的一些小经验,陈春祥就自己摸索着开始做起根雕来。根据树根原有的形态,修剪掉多余的,然后经过脱皮、造型、打磨、抛光、上漆等,按照自己的想象雕刻作品。几天后,一座像模像样的山峰树雕成形了。这次成功的创作,让陈亮爱上了根雕。“后来我就时不时去捡一些烂树根回来,每次都会先琢磨它像个什么,再带回家雕刻。”如今,陈春祥操作起来已经非常娴熟,但是每拿到一块木头他还是会反反复复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七分木三分雕,要体现木料本身的美”。几把刻刀、一块木头,随着手指灵活的摆动、木屑翻飞之中,一只开屏的孔雀初见雏形。做根雕是个细致活,一个根雕作品,从选料、构思,再到雕刻、打磨,少则几周,多则数月,陈春祥也慢慢养成了耐心细致的性格。最开始爱上根雕那段时间,陈春祥的妻子对他的这个爱好很不理解,“一个保安,天天摆弄些木头有什么用。”但经年累月,妻子也不再反对了。“看到他做出来的东西,还挺好看的,他自己也喜欢,就支持他吧。”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陈春祥的根雕作品已有40多件,大的有88公分、7公斤,小的才只有10公分、半斤不到。“我不打算卖,就想放在家里看看,图个自娱自乐。”在陈春祥的心中,每一个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比起赚钱,他更加在意雕刻每一件作品的过程,“通过我的手,这些烂树根重新‘活’了,这才是根雕真正的魅力。”根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已经趋于繁荣。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