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年的万东莞观音山征联初选结果公布,网上热议不休。在这里,我不敢妄下评论,我只想谈谈我落选的两幅下联。一,观音山下观山水,罗汉果前罗果因这是非常完美的符合征朕要求的下联。但听网友说,这个对联几年前就已经对出,因邹老师说不适合作山门联,没有被采纳。所以,我在这里也不多说。但是,已公开的幅下联里,肯怕难有越它。
二、观音山上观山水泰安镇中泰镇山
上面邹老师也表达了一个征联的主要考量:下联内容是否符合观音山门联,是否表达主办方的诉求。而我觉得"泰安镇中泰镇山"切合了此次征联的愿景。
当然,作为对联,它是有些欠缺:
1,平仄不能与上联完美匹配。
观音山上观山水平平平仄平平仄,
泰安镇中泰镇山仄平仄平庆仄平。
根据一三五不论原则,下联第二字应仄。
2,下联有与上联相同的字:山,这就叫重字。
但纵观古今名联,这些都不重要。
隐影相去,独一人;
故人重聚,说几句。
这个联中,就有"去、聚"平仄不匹配,"人"有重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中"纳"与"立"同为仄声。也有网友说"泰"是名词,不能与"观"对。这里就涉及到名词动的用法。这在古文、古诗词中经常运用。如"晋军函陵","军"就是名词作动词用,"驻军"的意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也是名词作动词用,"游水"之意。此联中"泰"字,有"使...泰"之意。名词在句中作谓语,也比比皆是,如"丰富文化生活"中的"丰富"等等。
下面就详细解读下联的愿景。
樟木头,别名泰安。后因皇帝派出官员巡视海防,途经泰安。巡按大人一路南下,于是下令安营扎寨。巡按大人坐于一棵千年古树之树头。向导禀告为樟木树,而大人所坐的树头为樟木头。巡按大人,樟木树能驱瘴,樟木头能留人。于是下令地方官将此地易名为樟木头。从此,泰安就改名为樟木头。
以泰安镇对观音山,无疑是最合适的。"镇山"对"山水",也是符合拆分要求,并且非常地切合上联。分开来就是樟木头(泰安)镇、观音山;合起来,"镇山"就是地区内的名山。东莞观音山,这不正是该地区的名山?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表达的无非就是:观音或者领导在观音山上观看山水景致或风水,心里在谋划观音山的未来,要使她成为名镇之中的名山,造福一方百姓。
下联就完美地承接了上联的愿景。"泰安镇中泰镇山",观音或者镇领导在泰安(樟木头)镇中描绘远景蓝图,使名镇名山安泰久远,繁荣长盛。综上所述,我认为"观音山上观山水"的最佳下联就是"泰安镇中泰镇山"。
欢迎各位前辈、老师品鉴!
观音山山门观音山像樟木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