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王家维通讯员邬兴华在海宁市硖石街道群利景苑,说起根雕,村民会脱口而出一个人的名字:陈春祥。今年64岁的陈春祥是海宁国际轮滑运动中心的一名保安,今年是做保安的第五个年头,此前,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但当村民们偶尔捡到什么“枯枝烂木”,就喜欢问问他:“老陈,喏,这个要不要?”陈春祥总是来者不拒,有些还被他当作宝贝。经过简单加工后,这些甚至有些丑陋的木头“脱胎换骨”,变身山峰、蛟龙、长颈鹿、松鼠、鳄鱼、奥运火炬……珍藏在陈春祥家里的根雕“陈列室”中。树根,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礼物。而陈春祥,赋予了这份礼物思想和灵魂。几把老旧的刻刀和木锉,一块粗糙的树根,经他之手,仿佛产生了神奇的魔力,变成一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两年下来,这个沉默的男人演绎着独属于自己的“刀木春秋”。3月13日,记者慕名来到陈春祥家采访。走进陈春祥的家,迎面而来的是四十多件根雕作品,整整齐齐地陈列在木架上,这些都是老陈两年下来的成果。在正式“玩”根雕前,老陈总喜欢去西山附近的古玩市场逛逛看看,而摊位上的各式根雕总让他爱不释手地放在手心把玩。根雕在中国的历史比书画、玉器都要早很多,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我经常看中央台的古玩、根雕电视,看多了心里痒痒,自己也想做做看。”老陈说。于是两年前,老陈正式开始雕树根。“我在河边捡到一块4斤多重的香樟木树根,两端长短层次不齐,感觉它有点像山峰的形状,所以我就摸索着把这块树根变成了一座山峰。”有趣的是,这些根雕都是老陈“凭空想象”出来的。“我纯粹自学的,没有人教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在正式雕刻前,老陈会根据木块的形状大致想好雕什么、怎么雕。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创作中,主要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辅之以适当的人工处理修饰,来表现树根的艺术形象。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如今,老陈的作品除了面部表情靠手工雕刻,其余衣服纹理、场景等,基本遵循木材天然原型,写意效果极佳。在他看来,人工美是有缺陷的,自然美有着天然的纹路可寻,这或许才是巧夺天工之美。“根艺作品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陈春祥说,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在陈春祥家的后院,零散放着三四块形态不一的树根,都是他从东山、西山捡来的,或者河边地里挖来的。烧火做饭的树根、废弃不用的朽木,甚至泥地里已经死掉的树根,都成为他极佳的素材。对于这些树根,老陈早就想好了怎么雕。“这块枝条密集的木桩,我打算雕成孔雀开屏;而这块有两个尖尖的木头,我打算做龙凤呈祥,一边是龙,一边是凤。”翻开老陈的工具箱,整整齐齐放着几十把雕刻用具。他熟练地拿出凿子,“突突突”开始在木头上敲打起来。在用电钻把树木表面磨光后,他拿起雕刻刀,开始细细雕琢起来。细雕,最考验耐性。外面再嘈杂,雕师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自己。“根雕做久了,我的耐心也变好了;反过来,这样的耐心能让我在雕不满意时调整心态,慢慢打磨作品。有时候,一件根雕我要修改四五次。”陈春祥说,根雕作品的好坏很多时候取决于手艺人的思想、想法,当遇到瓶颈时,需要自己转变思路、克服难关。在打磨根雕的过程中,陈春祥往日常笑着的脸庞变得有些严肃。这个朴实的男人不说话,眼睛紧紧盯着手中的作品,眼神专注有力,手中刀刻不停。“根雕,注定是一个人的世界。”陈春祥感慨。有时,邻居家的小孩会到老陈家里串门,嘴里喊着“春祥爷爷”,眼睛盯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根雕,目不转睛。他们吃着陈春祥给的小米糕,或手里捧着“鲤鱼”,或骑着“长颈鹿”,乐得眯起了眼睛。这些根雕伴着一声声“春祥爷爷”,无疑将成为孩子们儿时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最难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