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段落-----
第五篇家具
关麓村不仅古老的村落和住宅保存得很完整,更难得的是几乎家家都保存着成套的古老的大型家具。住宅的大型家具中,厅堂的家具和卧室的家具与传统的礼俗关系最密切,它们形成了固定的套型,非常保守,几百年间,大致不变,连布置的方式都有常例。
本文的叙述以厅堂和卧室的大型家具为主,也涉及其他场所的重要家具,如敞厢、别厅和学堂厅里的。别厅和学堂厅里的家具,风格与厅堂和卧室里的有明显的区别。厅堂里的比较庄重,卧室里的比较亲切,而别厅和学堂厅里的则比较轻快、秀气。
一、厅堂家具
厅堂里主要的大型家具,类型和数量尤其不变,包括花条一张,八仙桌一张,扶手椅八张,茶几四张,称为“一堂家具”。富裕人家,还有一张鸳鸯桌,又称合欢桌。
花条放在厅堂的太师壁前,中堂之下,花条之前正中放八仙桌,桌左右各有一把扶手椅,朝前。厅堂两侧,板壁前又各有三把扶手椅和两张茶几。鸳鸯桌是一对半圆桌,平日分开放在廊檐下卧室的护净窗下,用的时候合起来放在厅堂的前半部,即八仙桌的前面。这种家具和它们的布置即使在平日,也显出一种肃穆严正的气氛,与厅堂作为家庭礼制中心的地位相称。每逢节庆或祭礼,红灯高挂,烛光摇曳,香烟缭绕,供品满席,也只有这套家具才能适合隆重的气氛。
现厅堂家具使用情况(李秋香摄)
除了这“一堂家具”之外,有的厅堂还放置火柜、火桶之类,数量和位置比较随意,也不是四季常有。有些人家,火柜和火桶放在敞厢里,与梳妆架、茶具柜等一起。
⒈花条
花条是一个长而窄的条案,面板宽约45厘米,长度与太师壁宽度相同,约2.1~2.4米。
花条板面高度略略超过1米,平日陈列自鸣钟、帽筒、掸瓶和水银玻璃镜。自鸣钟居中,帽筒左右各一,掸瓶和水银玻璃镜对称放置,东瓶西镜就是“东平西静”。早年,没有水银玻璃镜,而是一扇瓷的或大理石的插屏,也称为镜。在没有自鸣钟时,正中放置高祖以下祖先神主,后来神主平日放在楼上神龛里,旧历除夕到正月十五之间才放在花条上供祭祀,这时中堂改悬先祖遗容,神主前则列陈香炉和烛台。
关麓村厅堂花条侧面
花条的形式有几种。最常见的一种是面板用厚大约10厘米的整块实板,大多是上好的樟木。这块木料的成色是显示一堂家具价值高低的标志。板的两端用单屉橱支承,高大约95厘米,正、侧两面宽大约都是45厘米。这是一种由框架和芯板组合的箱形结构。单屉橱一般分三部分,顶部为抽屉,抽拉的方向在侧面,不致受正面的扶手椅的阻碍。正面则为一块雕刻精致的花板,题材多为卷草纹和回纹。中央部分面积最大,向前敞开,周边或上、左、右三面做镂空花饰,下面有底板,两侧和背面都有芯板。这一部分可以存放些东西。最下一部分是单屉橱的腿,两腿间用水波纹裙板或回纹裙板做装饰。也有一些单屉橱的正面用雕花芯板封住,在侧面开小门。这种花条,风格庄重,与厅堂的礼仪性作用很贴合。
最简单的花条是翘头案,它的主要特征是面板厚度比较小而在两端翻起翘头。支架是四条腿,前、后腿之间有底撑,左、右腿之间有格角牙板。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形式,明快洗练,在明式硬木家具中常见,但在关麓村不多。原令铎住宅别厅中的翘头案,翘头有力,格角牙板流畅舒展,通体上浅色亮漆,很可能是明代的遗物。比起用单屉橱支架的花条来,翘头案的功能少了一点。
关麓村最精致的建筑是住宅中的别厅和学堂厅,其中的家具也更精致。双桂书屋的别厅和学堂厅中各有一个花条,式样相同,长短略有差异,全部用细木条框架结构,除了两只抽屉之外,整体透空,十分玲珑轻巧。它们的制作工艺水平很高。这种花条,风格与庄重的单屉橱式的大相径庭,不用在厅堂里,在别厅与学堂厅里则显得典雅有灵气。
关麓村学堂厅花条
⒉八仙桌
八仙桌四四方方,是一种很庄重的家具。它放在花条前正当中,是厅堂的中心。祭祀的时候胪列供品,平日擦得发亮,很少使用。它高在85厘米左右,桌面大约1米见方,每边恰能放两把扶手椅,一共可供八位入座,所以叫八仙桌。因此,有不少人家,一堂家具中的八张扶手椅的靠背上分刻八仙的八件法器,称作“暗八仙”,以应八仙桌的名称。
八仙桌的做法大致是:桌面为大约15厘米宽的边框夹着芯板,考究的,芯板为独板,普通一点的为拼板。边框的侧面做冰盘沿,下棱一般有凸圆线脚。桌面下有一圈束腰板,常有凸圆线脚做装饰。束腰板之下便是主梁,少数的在主梁之上还有一层不宽的托腮。主梁的中部多有装饰,通常是浅雕的云龙拐子或卷草番莲。桌子腿的下端则以内翻马蹄结束。
有一些八仙桌在主梁之下十余厘米处又设拉杆,拉杆两端下方贴桌腿还有牙子斜撑。拉杆与主梁之间有小短柱或花样雕件,如卷草、连环钱等。
八仙桌下又布“脚踏”,供入座的人搁脚之用,主要是为了冬季防脚冷。脚踏大约70厘米见方,高不及20厘米,形式、风格与桌子配套而不做束腰板。脚踏不用面板,而用细木花格,以冰裂纹花格居多。如果鞋底有泥,会漏下到地面,不致积存,容易清理。
⒊扶手椅
扶手椅的风格做法虽然都与八仙桌配套一致,但也可有多种形式。椅面一般高50~53厘米,约41~57厘米见方。椅背高度在1米上下,不遮挡花条上的陈设。
最华丽、庄重的扶手椅叫太师椅,近似清代官式的官帽椅,用三屏风式靠背扶手。靠背中央约1/3宽度为边框加芯板形成的上、中、下三格,上面的芯板浮雕多为卷草或云龙拐子等,居中的芯板则常作“五蝠(福)捧桃(寿)”、“仙鹤祥云”等主题性浮雕,最下则以云头波纹裙板为最常见。椅背左右各约1/3的宽度上则用厚重的方木棂组成透空的回纹或夔纹。比较庄重的,全为直角;比较华丽的,则有曲线并雕刻成龙形,它们略低于中央部分,从中央部分的顶部横框两侧伸出曲棂压住左右。两侧扶手也是方木棂的回纹或夔纹,外廓为长方形,并也有比较庄重和比较华丽之分,各随靠背。从椅面以下,样式和做法一如八仙桌而小,贴近地面在桌脚简化内翻马蹄之上有扁拉杆相连接,用于加强椅子的整体刚度,前面的且可踏脚。
厅堂内常放置有木躺椅,年纪大的人时时可休息(李秋香摄)
另一种比较少见而很庄重的太师椅,靠背是一整块芯板外围一圈边框,作方形。上方横框中央雕一只大蝙蝠,芯板中央有一个由浅雕文字组成的团花,团花一侧另有竖行的几个字。团花中的字与竖行的字相同,都是不远的黄村的名篆刻家黄士陵独创的怪字,不可辨识,乡土风味很浓。扶手则是透空的木雕盘花,外廓为三角形,很小。
还有一种太师椅,华丽而略觉轻快,它的靠背的中央部分用一整块木板做复杂的透雕空花“福寿图”,由蝙蝠、寿桃和草龙等组成。它两侧不再有什么东西,只沿最外廓做一圈方棂边框。扶手很简单,为空透的回纹或拐子龙。靠背和扶手都是活插的榫卯,可以拆卸,便于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