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在时间之浪中前行三联生活周刊

“飞机落地,从干燥的机舱中走出来,高湿度的空气宣告着这是南方的南方。从机场一路驱车,路边的景色逐渐变得开阔,阔叶树木仍然一门心思地绿着,山河交替着出现在视野远处,直到楼群渐起、此行的目的地顺德到了。”1.如今顺德龙犹在我们是来顺德找“龙”的,可还没开始寻找、“龙”就自行出现了。初见是在顺德乐从镇的沙良河公园,挤进岸边助威的人群,踮脚看向河中,几只窄瘦的龙舟正活了一般、缠斗着向前划行。年的乐从镇村居龙舟大赛现场这里正在进行年的乐从镇村居龙舟大赛,参赛的26支龙舟队都是顺德乐从当地人组的队伍,组委会安排了烧猪和茶酒做奖品,比赛结束后一众人把烧猪抬进后备箱、驾车离去,晚上又是一顿推杯换盏的村宴。就算不熟悉顺德,大概也听过它的诸多名头,“广东四小虎”、“家电之城”等无一不在印证着它的经济实力,从二十年前那句扬名国内外的“可怕的顺德人”开始,敢为天下先就成了这座城市的精神代表。然而区别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都市,顺德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始终珍视,这从顺德人对龙文化的全情投入中便可见一斑,而因为群众基础好,年顺德更是被评为“全国龙舟之乡”,举城沸腾,庆祝的方式自然就是各村都划起了龙舟。秉承守护顺德龙舟精神的初心,顺德华侨城承建了龙舟汇博物馆,这间博物馆可说是当地的龙舟文化大集,馆里各项与龙舟有关的活动颇有趣味,在这里龙舟不是躺在民俗志里的老故事,它与每个顺德人的生活切实相关,而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同当代生活的深度结合,才使这“龙”在顺德仍是精神奕奕。2.顺德龙从何处来龙文化在顺德由来已久,“珠三角一带在最早期状况很恶劣,水路多、自然灾害多,人也比较凶猛,条件不好就更需要一个坚实的信仰了,龙主水、又象征勇猛,很自然被崇拜了。”邓家声站在熟悉的龙潭龙母庙前介绍,他是原顺德杏坛文化站站长,在这片土地工作了将近40年。原顺德杏坛文化站站长邓家声顺德的龙潭龙母庙在佛山乃至广东一带都算得上有名,顺德各地乃至南海、番禺部分龙舟都要在庙门口的河涌里游上一阵,近两年规模可达超百条龙舟“朝拜”,而全村两千来号人的龙舟饭也是每年在龙母庙附近举行。与中原大多象征皇权的龙文化不同,岭南一带的龙崇拜相对更为复杂,而作为岭南神系中最古老的神灵之一,龙母身上同时带有着母权、龙权、祖权与神权,自先秦周时起,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龙母庙一角龙母庙最初是在周朝兴起,因此在中原一带也有相关的庙宇。然而许多年后龙母文化却在岭南一带发出新芽,这其中得益于珠江水系的发达,而由于常年走水路的独特出行方式,也使得岭南文化相对更为纯净独立,也因此无论是方言或是民俗等的留存度更高。到了今天,公路和航空运输已经在便利、快捷上碾压了水路交通,但作为岭南文化中的一支代表,龙舟文化仍然相对完整地沿袭了下来,其所承载的不仅有岭南文化中对于龙的崇拜,也呈现着人同自然关系逐步协调的演变过程,而如今众人借龙舟划起的更是一种对自我的身份认同。3.在龙舟上长大的老顺德人岭南各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龙舟文化,顺德可以说是其中火力最旺的一支。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部,早年间可以说是岛城,整个镇子被密集的河涌划分为一个个小岛,用老顺德人的话来说是“出门上船,举步登舟”。平日以船代步,节庆时龙舟也自然是最引人目光的,邓家声介绍,“以前在顺德龙舟是以各自社庙为划分的,后来又按照生产队划分,但传统习俗还是在的”,这种划分方式基于地缘、又承载了村社的精神寄望,比一般以地域为划分的比赛更添了几分神秘感,也更有凝聚力。端午时这些隐匿于城中、水底的龙舟将被一一抬出(图

顺德华侨城)作为侨胞之乡顺德人远走八方,却总是会在龙舟竞渡时选择归乡,而如果不是亲自来到顺德,很难相信这里的人对龙舟热情有多高。城这边是高楼林立、城那边河涌里仍常年藏着年节时要出场的龙舟,端午时这些隐匿于城中、水底的龙舟将被一一抬出,一系列热闹的仪式完毕后,各个村子的龙舟手将划着龙舟,沿河涌逐村拜访。但并不是一切跟龙舟有关的民俗都享有热度,龙舟说唱就是其中之一,在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它一度濒临失传。“我们去寻访龙舟说唱老艺人,老人家七八十岁了,开始唱了几句都很高兴,一说到这门手艺可能后继无人,眼泪就下来了。”为了给龙舟汇制作纪录片,华侨城寻访遍了顺德杏坛的龙舟说唱老艺人,负责纪录片采编的几位“90后”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红着眼睛听着老人说唱,而将这一老一小两代顺德人串联起的,正是血脉中浓浓的龙舟情结。4.一只顺德龙舟的铸成龙舟的准确出现时间现在已很难考据,关于龙舟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从最初天子乘的游船到后来百舟竞渡的龙舟,当龙舟真正进入民间成为一种民俗活动后,大体的形制就基本固定了,由龙头、龙尾、干船、闸水板等几部分拼装而成,其中龙头龙尾则是整只龙舟的“舟魂”所在。梁伟东工作室的一角相比龙舟船体制造的大刀阔斧,龙头龙尾的雕刻更为精细。顺德大良的龙舟手艺人梁伟东从事这一行已经十一二年了,从他手中雕刻出的龙头龙尾已有百余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未完成品在他的工作室里散发着浓郁的樟木香气。龙舟手艺人(梁伟东)梁伟东几乎把每天的时间都交给了雕刻,一套龙头龙尾从最初的样稿设计,到雕坯、修光、上色等要经过十几个步骤才能最终完成,整个雕刻过程中有许多严谨的规则要遵守。正在创作中的梁伟东“传统来的龙头、佛像雕刻都要用樟木,这个是顺德这种雕刻的传统,有句话叫‘日晒万年樟、水浸千年松’,它是留存得住不容易腐坏的。”而龙头的角是用梅花鹿角制作成的,这一点则应了古书《尔雅》中对龙“角似鹿”的描述。“现在经济条件很好,有钱人家还是会给龙头贴金箔,龙须也会用拂尘来做的”,梁伟东常会遇到对龙头美态极其追求的客户,“以前龙头上色一般用黑白红,现在其实是美丽就可以了,毕竟大家都没有见过龙,都是在描绘我们顺德人的美好愿望。”5.离不开龙舟的当代顺德生活真正在当代开始打响“顺德龙舟”的名号还是因为顺德的龙舟队,早在年顺德龙舟就正式组了队,队员都是顺德本地平时喜欢划龙舟的农民,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支县级龙舟队。在密集的龙舟赛事背后,铸就的是由旧时顺德社庙沿袭下来的社群文化,人们因龙舟而生发出更为密切的情感。图为乐从镇龙舟大赛现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年后顺德本地的龙舟俱乐部逐渐形成规模,其中最负盛名的一支就要数顺德乐从龙舟队了,这支龙舟队在年完成了职业化,在近八年时间里单是冠军就摘取了个。龙舟汇正承载着这些荣誉记录者的身份,华侨城以建设博物馆为契机,将尘封在各个仓库的奖杯进行了清洁修复,为了铭记这些给顺德带来荣誉的龙舟队员,还在博物馆三楼的围栏上刻下了他们的名字,也正是这些名字支撑着顺德龙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前我们的队员平均年龄45岁,现在队员平均年龄25岁,年轻化、魔鬼训练,身体素质都好得很”,劳剑辉从年开始就是乐从龙舟队的领队,除了带队比赛、他还负责着顺德乐从镇的各项龙舟赛事组织,全年大大小小的比赛有一百几十场。作为土生土长的顺德大良人,李显朋同样身处在不能没有龙舟的生活之中。从小就是“龙舟痴”的他是大良龙舟协会的会长,“我们基本每天都下水的,也要做陆地上的训练,大家热情很高的,能锻炼身体,又能增长团结的感情。”大良龙舟协会的会长(李显朋)尽管协会年才正式挂牌,但李显朋和他的龙舟兄弟们已经在一起扒龙舟多年了,队员们什么职业都有,养鹅厂的老板、农民、银行行长、公司职员,“我们都把这里当另外一个家,在一起训练迟到了、比赛输了就买个西瓜意思一下。”李显朋和他的龙舟兄弟们已经在一起扒龙舟多年了,队员们什么职业都有,养鹅厂的老板、农民、银行行长、公司职员在顺德不仅“村村都有龙舟队、周周都有龙舟赛”,龙舟更是如同这座城市交织密布的河涌一般,生动鲜活地穿游于每个顺德人的生活之中。华侨城在顺德承建的龙舟汇,正是对这种有生命力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未来在馆里将展出各项龙舟文化展、开设龙舟船模基地、组织亲子龙舟比赛等等。在这些举措背后,顺德华侨城将居民兴趣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来规划城市社区空间的操作,在国内也是新的尝试。这种全新的社群关系意在将本土传统文化同鲜活的时代文化相融汇,以抵抗千篇一律城市生活所带来的疏离感,给城市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自我身份与情感的回归以响应,而这恰恰正是城市温度的体现。李晓东在华侨城“龙舟汇”博物馆中同样应用了“针灸疗法”,综合顺德当地风貌、人文系统来选择建筑的落点和形态,通过有张力的曲线表达龙舟行进的状态,同时也把顺德人性格里的张力激活出来,架在了水面上。通透又有遮阳的设计,让人们能在这个地方沉下心来,感受顺德与水的关系。(图

顺德华侨城)也正因此,华侨城以及它所承建的龙舟汇,一方面萌生于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同时在更大的语境之下,也是一种对人同自然关系在建筑方面的回应。人在自然的馈赠之下,与一方水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情感纽带,好的建筑则是这纽带上朴实且优雅的绳结,正如龙舟汇之于顺德。在这里,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以龙舟汇为支点,得到和谐与慰藉,而顺德这个千年水乡的精神龙舟也将由此划向更远的地方。(图片雨田

摄)策划:三联.CREATIVE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7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