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石泉文化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作者:周晓云

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一条源自历史、流向未来的丰沛河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它的润泽。此时,让我想起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句名言:“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可见,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在当今社会,经济步入快车道,相关产业逐渐融合,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铸造出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更加丰富了地方文化。

我所看到的“石泉文化”就是这一发展形态。他们在产业中增加文化内涵,“文化+农业”,拓宽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空间,推进农产品文化宣传交流,强化农副产品品牌建设。“文化+旅游”,提升了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的吸引力,增加了体验、休闲、养生、欣赏等旅游内容,为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金色的五月,阳光灿烂,我们慕名前往石泉学习参观,一路走来,感触颇深。

石泉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第一站我们便来到了古丝绸之路的源点——池河镇。池河镇古为直城,是古子午道上重要的城镇,西北蚕桑第一大镇,享誉世界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鎏金铜蚕”即出土于此,素有“金蚕之乡”的美誉。

在石泉鎏金铜蚕博物馆中我们看到,年12月20日,池河镇谭家湾农民谭福全带子女在河水中淘金时,淘到一条惟妙惟肖的金蚕,谭福全将金蚕捐给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是一枚汉代鎏金铜蚕,通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腹节完整无缺,呈昂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鎏金铜蚕的出土,证明了池河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兴桑养蚕,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鎏金铜蚕是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纽带作用的标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汉代中西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了解了古丝绸之路的脉络,再看看现实的传统养蚕大村——明星村。早晨的明星村艳阳高照,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密植桑园,成片成行,郁郁葱葱,望不到头。车到村委会,我们休息片刻,喝着霜桑茶,品尝鲜桑果、炸桑叶,沿着旅游小环线参观农户的桑园。据村干部介绍,这个村在产业致富上,积极推行“猪—沼—桑、猪—沼—果、桑—园—鸡”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产业联盟。如今,这个村共有高效密植桑园多亩,年养蚕达多张;发展桑园养鸡示范点30多处,年养鸡20万只;发展万头猪场3个,千头猪场22个,建设万吨有机肥厂1个、年产30万头屠宰场1个,年养猪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年,石泉县正式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万亩桑海的明星村借势纳入沧海桑田农旅体验区,按国家AAAA级标准建设“沧海桑田乡村明星”景区。明星村现已将桑园变景点、旧宅变民宿,相继建成了桑品种博览园、果桑采摘园、古桑园和菜桑园,围绕醉美桑海景区建成精品民宿、山地摩托、空中漂流、步步惊心、乡村酒吧、篝火晚会+夜市等一大批旅游体验项目,“沧海桑田乡村明星”旅游村也于年国庆节当天顺利开园,八天迎来十万多名游客,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明星速度”。

如今,在桑园体验桑葚采摘,在桑海民宿休闲度假,在蚕桑博物馆行研学之旅,在电商中心线上营销。旅游产业的火爆又反哺了蚕桑、畜禽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以桑叶为原料的桑叶茶等成为俏销产品,以桑根白皮、桑叶、桑粉、桑果、蚕蛹、蚕蛾等为主要原材料打造的蚕桑宴也备受游客青睐;老百姓把土鸡、土猪肉等土特山货和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变成现。

旅游文化与蚕桑文化的融合,使“大桑田”变成了百姓的“致富田”,稳定致富的路子越拓越宽。明星村也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新村建设让人大开眼界,为村级发展竖起了标杆,而石泉老街的保存完好,又让人叹为观止。石泉老街,全长1千米,历史上曾经是商贾云集、繁荣富裕的商贸一条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博得美人一笑的荔枝,便是经此街快马运送进宫的。

老街始建于汉代,扩建于明清,距今已经有年的历史,曾是石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随着岁月流转变换,老街也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修缮一新:清一色的青石板路面蜿蜒伸展,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多为砖木结构,窗棂门楣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古香古色,青砖红木与高高的马头墙相映成趣,飞檐吊角映衬得蓝天白云愈加清晰。

统一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飞檐吊角的门面小楼,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点,与东西城门、禹王宫等古建筑相映交辉,浑然一体。更有江西会馆、关帝庙、博物馆、古县衙、古戏院、古南门;这里曲径通幽,有古朴幽静的古巷道、古院落、古民居;这里城水相依,融巴山之俊秀,集汉水之大成,汉水与古城相连、相映,无不见证着古城灿烂的历史文化。

走在老街有种怀旧的感觉,老街虽是现代经营,可保持古代装饰,街道两边都是横插的洒幌,药幌,红漆大门,大红灯笼。现代餐饮部,古代的县衙警署,上世纪的新华书痁、税务局,就象当今流行的穿插剧一样让人恍惚游离现代的灯红酒绿或古代商贾云集繁华都市之中。游离于年前,甚至更远些。汉江的旖旎风光和老街的古色韵味,一城一江赋予石泉的灵性与自然。凝视着残破不堪但仍屹立不倒的城门,它就像卫士一样彻夜坚守,守护者石泉老街的百姓,保护着历史。

旅游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打造出全新的古城风貌。虽一条老街不算太长,但足能让你品出点味道来。特别当紫阳人走在这条老街上,更是五味杂陈,紫阳石泉同饮一江水,同是历史悠久的县城,而紫阳教场坝是紫阳老街的缩影,二十世纪初就闹着要将此地打造成古城,还原与旧城原貌。二十多年过去不见踪影,如今迈开双腿观赏她县老街,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

心情的沉重,随着走进根雕艺术馆,又豁然的开朗。在根雕馆里,那些琳琅满目的根雕作品,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古香古色的艺术殿宇。漫步其间,有栩栩如生,奇绝妙趣的中国古代人物根雕,有古朴雅致,自然娴静的琴盘根雕,有贵妃牡丹十二花神,有猛兽、大象等动物造型,有十八罗汉,有唐僧西天取经,有根雕组字“天道酬勤”、“中国梦”等等。这些天人合一、奇巧结合、自然美与艺术美相映生辉的根艺作品,充分显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美与意境美,显示出作者画龙点睛、妙手回春的技艺美。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独一无二的根艺作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也充分显示出石泉的传统民间美术极为丰富,而造诣最高的当数这根雕,不仅注重外部造形,更注重内在神韵,微妙微俏。

根雕艺术是石泉打造以鬼谷子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产业的一部分。这些年来,石泉立足绿水青山资源禀赋,依托鬼谷故里、金蚕之乡历史文化底蕴特色,坚持“文化立魂、建筑塑形,生态美城,业态活城”的发展思路,着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倾力打造古街区,大力建设文旅名镇,小康富镇,特色美镇。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文化+”模式闯出了一片天地,很值得学习借鉴。看后都觉得不虚此行,而留恋不舍。

.5.13

作者简介:周晓云,女,陕西紫阳人,擅长儿童作品、散文。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儿童读物签约作家、《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新老年报通讯员,现任陕西省紫阳县老年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创作以来,作品先后在《陕西日报》《安康日报》《西安晚报》《延河》《长安》《新乡日报》《文朋诗友》《儿童画报》《少年文艺》等三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余篇(首)。已出版儿童诗集《童话小屋》、儿童作品集《孩子与小鸟》、童话故事集《美女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8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