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开幕仪式。
参赛队在进行抢鸭子比赛。
汉江,无疑是伟大的。
它在维系先民繁衍生息的同时,也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汉水文化。汉水文化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镌刻在人们的性格特征里,也反映在地域的风土民情中。龙舟竞渡便是极具汉水文化特征的地方风俗。
从古至今,乐山乐水的安康人把龙舟竞渡从民间娱乐发展成传统习俗,从文化标识打造成城市名片。时代在变,它依然风靡兴盛。
榴花开后,节序重五。重五即端午节,每到此时,安康城便会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之中。这段时间,人们除了做香粽、挂艾蒿,还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通过这一形式慎终追远,纪念祖先,从而表达对国泰民安的祈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秦地楚风汉水韵
龙舟竞渡之于安康人如同秦腔之于关中百姓,其不仅仅是一种大众娱乐,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安康龙舟竞渡最大的特点便是依托于汉水而兴盛,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地方习俗。在有文字资料记录开始,安康的龙舟节就因其仪式感强、参与度高而被人们所熟知。
清康熙三十四年,兴安知州王希舜《重修兴安州志卷二·古迹志·风俗志》载:“望江楼:在汉南岸,昔人观竞渡处,今废。”“瑞阳,官长率僚属观竞渡,谓之踏石。”关于龙舟竞渡的盛况,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石泉县志·风俗》载:“鼓乐盈街,红榴绿艾,命索虎符,馈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楼船,敦请长令观龙舟竞渡。男女盈岸……左顾右盼,应接不暇。终日而后骖掉,皆游倦而言旋矣。”到了明代,龙舟竞渡就从民间习俗提升到官府活动,也因此作为一项被官方认可并推广的活动。
那为什么安康人会对赛龙舟“情有独钟”?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见到了安康民俗专家罗先余。
“安康的先民被称为‘汉水巴人’,不同于以白虎为图腾的‘峡江巴人’,‘汉水巴人’以龙蛇为图腾崇拜。而且巴人生性乐水,善驭舟。于是,驾船破浪便成为先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本领,这也为安康龙舟竞渡的诞生提供了人群基础。”罗先余介绍。
到了战国时代,安康时而隶楚,时而隶蜀,时而隶秦,变更频繁。到了东汉先归属荆州,后属汉中。因荆州之地也有龙舟习俗,因此安康百姓也顺势将这一习俗传承。
从全国范围来看,有龙舟习俗的省份多集中于南方,而安康虽属于汉水流域,但是地理位置却有南北交融的特点,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这样的区位让安康龙舟习俗在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征。
安康龙舟不同于一般的平底舟,船体设计有一定弧度,这是因为汉江水流湍急,如果是平底舟体则不易抵抗水流冲击。也因为翘首翘尾的造型酷似黄瓜,因此安康龙舟被称为“黄瓜底子”。而安康龙舟最具特色的则是游戏环节,比如抢鸭子、摸鲤鱼。比赛结束后,队员们纵身跃入江中,谁抢的鸭子、摸的鲤鱼多谁就获胜。这个环节不仅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也进一步展示了队员们的强健体魄。
除了文字记载,关于安康龙舟节最早的音像制品则拍摄于年端午节。这部名叫《庆丰收赛龙舟》的纪录片,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建厂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当时还在全国发行。
如今,这部片子还珍藏在罗先余的电脑里,他会时不时打开来看看。这是属于安康的记忆,更是对传统的记忆。
黑白影像再现了63年前那场盛大的节庆活动。可以想见,即便在经济落后、生活拮据的年代,这座城市里的百姓,通过这一极具仪式感的形式抒发万众一心建设国家的澎湃热情和昂扬精神。彼时的安康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但在音像制品传播下,人们知道了有一个叫安康的地方,也看到了那里的人们以这样的形式表达着对安定和小康的向往。
巧工匠心铸匠魂
每年临近端午节,汉江边便会出现一道特别的风景——参加龙舟节比赛的队伍会集中在这段时间进行训练。色彩绚丽、制作精美的龙舟在一泓清水的映衬之下,常会引来游人驻足。
今年,家住汉滨区建民办红莲村的张兴富早早忙碌起来,他一方面要为参加第21届安康龙舟节的3支参赛队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预订的龙舟也得加紧赶工。
在张兴富的手中,一艘龙舟的生命是从一根上好的红椿木开始,经过他的加工成为节日的象征,进而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有的地方会选择杉木,因为杉木较轻,便于划动。但是汉江水流比较湍急,我们的龙舟重量相对较重,这样不至于在水中发生翻船遇险。”张兴富告诉记者。
一艘安康龙舟长5.2米、宽0.53米,由53块木料组成,经过锯、刨、钻、拼、钉、漆等工序,一个师傅差不多需要花费一个月时间完成制作。每艘龙舟上钉子的数目都有严格的规定,太多太少都会影响龙舟质量。
“有经验的师傅会将钉子控制在颗,而且手法和力道都极为讲究,而检验师傅手艺如何全在这一道道工序之中。”张兴富说道。
作为安康龙舟制作的第七代传承人,今年63岁的张兴富师从当时在安康小有名气的木工师傅邓元昌。因为从小生长在汉江边,耳濡目染下,他也渐渐爱上了这木工活。不过制作龙舟和制作普通船只是有极大区别的。
“对于制作安康龙舟而言,最关键的还在于圆梁部位。圆梁制作直接决定了龙舟的弧度,而这是影响龙舟速度的关键。”张兴富拿出龙舟模型向记者展示。
日日触摸,夜夜打磨,一根根木头就这样被慢慢塑形,张兴富就在这些平凡琐碎的工序中完成龙舟的制作。这其中并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也没有多么令人惊叹的绝技,有的只是一份默默的坚持。
除了制作龙舟的手艺,张兴富也是划龙舟的高手。从年开始参与安康龙舟节比赛,他和团队拿下过14个冠军。当谈及取得的成绩时,张兴富觉得那份荣誉是和热爱分不开的。
如今,他已不再亲自上阵比赛,而是为参赛的县区、行业组队,挑选好苗子,培育后继者。
“安康龙舟习俗被列入首批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国家体育类非遗项目,我们这些老一辈的职责就是把这些技艺传承给年轻人,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咱们不能丢。”张兴富认为。
老一辈传承人依然在传承,新一代的传承人也在成长。十几年来,安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长效机制入手,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安康龙舟习俗的保护、宣传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乘风破浪正当时
端午前,安康的气温一路飙升到了36℃,不过对于王宁而言,备战一刻都不能耽误。
他担任龙舟节水上项目总指挥以来,每年都要和参赛队员们一起度过一段时间,今年也不例外。这几天,他每天都会带着扩音器,拿着红旗,在江上为25支参赛队伍进行训练。
从开场式上各船队如何进场,到锣手鼓手与指挥如何配合;从龙舟之间的安全距离到方阵整体部署,方方面面的事情王宁都要进行统筹。
据王宁介绍,安康的一艘龙舟上有25名队员:2名预备队员;1名桡手,手握细长的竹竿,用以指挥龙舟的方向;紧接着后面分别是1名锣手和1名鼓手,他们的作用除了加油鼓劲外,最主要的是把划手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让动作整齐划一;此外还有主副舵手各1名;中间则是18名划手。
“如何把这一船队员的力量发挥出来,这考验着总指挥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一次一次进行训练,也就是为了让彼此之间形成默契,不断激发队员之间的团队精神。况且十四运会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们的健儿努力将龙舟精神在体育竞技中发挥出来,为我省增光添彩。”皮肤黝黑、体态精干的王宁告诉记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安康龙舟竞渡所体现的正是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精神,而这恰恰激励着一代代龙舟习俗的传承者发挥自身力量,让这项非遗“活”在当下。
传承安康龙舟习俗的重要载体就是龙舟节。如今这已经成为区域内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目前,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已经成功举办了21届,而且规模和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安康也一度成为端午期间热门网红打卡地。
龙舟节筹备负责人付波介绍,龙舟习俗已经成为安康的一个鲜明地理标识。而且在龙舟节期间,安康会将汉水流域的很多民俗项目安排在活动中,例如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
而在今年的第21届龙舟节上,民俗活动更是精彩纷呈。例如,龙舟习俗中的请龙、祭龙、颂龙、合龙、龙头点睛、祭祀屈原等环节一直都是龙舟竞渡的标配。今年这一项目参演人数就达到了人,堪称历届之最,仪式感更强。
6月12日,比赛当日,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中雨,但是参赛队伍克服困难,在汉江水面展开激烈角逐。大家拧成一股绳,把团结协作、奋楫争先、勇夺第一的龙舟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龙舟竞渡这一传统赛事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无论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还是面对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迈步走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我们都能看到安康人攻坚克难的身影、开拓创新的实践、上下同心的斗志、不负期待的豪情。
如今,充满着这些精神的秦巴儿女,正齐心协力把安康这艘龙舟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陕西日报记者陈嘉文/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