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上看,唐时的产茶区域己形成了明显的

从区域上看,唐时的产茶区域己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格局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共列出唐时茶叶产地有山南(湖北一带)、淮南(河南一带)、浙西(浙江北部湖州一带)、剑南(四川一带)、浙东(浙江绍兴一带)、黔中(贵州一带)、江南(湖北、江西一带)、岭南(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等产区。其中,山南产茶,峡州(今湖北宜昌)最佳,其次有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均有所产;淮南产茶,光州(今河南信阳市光山县)最佳,其次有义阳郡、蜀州、寿州、薪州、黄州等茶叶产区;浙西产茶,湖州(今浙江北部湖州市)最佳,其次有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款州、润州、苏州等地;

剑南产茶,彭州(今四川成都彭州市)最佳,其次有锦州、蜀州、工阿日、雅州、沪州、眉州、汉州等茶叶产地;浙东产茶,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最佳,其次有明州、婴州、台州等地。单就这五个产地就有共计约三十余个茶叶生长区,再加上江南、岭南等地,共计约69个州,假设每个州有三个产茶县,则唐时产茶县就有多个,从区域上看,可以说,唐时的产茶区域己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格局。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途径河南、山东、陕西、陕西等地,形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河区域,该区域的茶叶虽产量不高,然其历史悠久,品质极佳。黄河区域属典型的温带气候,半湿润型大陆气候,使得这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又因历史原因,其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正因为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地处黄河三角淮南(河南一带)、山西、陕西、西安等地的茶,多以叶质肥厚的小叶种为佳。陕西的大巴山是茶叶生产之乡,这里竹木茂密,气候湿润,四季云雾弥漫,全年直射光线少,紫外线照射时间短,对茶叶的生长发育和维生素、芳香油素等含量丰富的复杂有机物的形成非常有利。早在汉朝时期,这里就己经是我国的茶区之一,在唐代茶区分布中,包含山南茶区和淮南茶区等地。

陕西西乡县高中山区位于陕西南部,汉中地区东部,北能阻秦岭,南能塞巴山,其间又有汉水流经于此,该区的产茶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于唐代达到兴盛,其代表茶品当属“午子仙毫”。在唐朝时期,“午子仙毫”被列为贡茶,需要清明前采集并加工后供奉宫廷,途径巴蜀荔枝送杨贵妃的官道,然后快马加鞭送入长安。今日的“午子仙毫”虽己和历史名茶不同,然其渊源之深,也确有证实。“午子云雾茶,龙泉洞中水。仙境凤栖亭,品茗清明人”就是民间流传赞许该茶的佳句。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流民涌入大巴山区,促进了山南茶区的开发和茶叶的发展。此后数百年间,汉水流域一直比较安定,其金州境内的“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紫阳、安康、岚皋一带),也成为唐朝时期山南茶区的一部分,在陆羽《茶经》中,我们还可以找到金山所产之茶,列为山南茶区的第二位。《新唐书》又载:“金州……土贡鼓金、茶牙……”,可见在唐朝时,金山一代“茶”己被选为贡品。产于中国陕西省南部紫阳县境内的紫阳茶属历史文化名茶,在唐代即为“每岁充贡”的宫廷贡品。

镶嵌在甘肃省东南边睡的陇南市,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陇南东邻陕西,南接四川,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地,也是甘肃省内唯一全境属长江流域的地方。甘肃产茶的史料记载甚少,然作为丝绸之路重要交通枢纽的甘肃,在唐代时期就己是连接中原与藏族同胞开展茶马交易、娟马交易的重要地区。从唐代开始,藏族开始强大起来,成为甘肃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与此同时,吐蕃等地也日渐强盛,他们与中原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伴随丝绸之路的日益繁盛,茶马交易也逐渐繁盛起来,甘肃,这一交通枢纽也日渐繁盛起来。

长江中下游平原指的是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茶区就己形成,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此时初见端倪,至唐代,长江中下游茶区己基本形成。唐朝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我国茶叶也有了发展,栽培区域逐渐扩大,茶叶己成为商品在全国各地流通,并作为食料、药料、饮料及贡品、祭品等被广泛使用,饮茶之风在南方己成时尚。这大大促进了茶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播和蔓延。伴随国家的统一,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移至长安和洛阳一代,这直接促进了事宜茶树生长的南方茶区的种茶范围和规模的扩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0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