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读书up主,不只是网红

<

原创徐永硬核读书会

《情书》剧照。

以读书为职业,相信是许多人想而不能的理想工作。青年作家魏小河从年开始活跃于互联网各个平台,发布一系列书评内容,被称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

成为自由职业者后,有热爱,也有因自由而时不时产生的焦虑。魏小河在迷茫中且行且寻找,确认了自己存在的方式。

今天的硬核读书会,带你走近这个以书为伴的青年作家。

?作者

徐永

一路上,观山色,听风声,诵古文,过江岭,人满为患,挥手与行人问好,春意盎然。中午抵达晓起,入村,游人摩肩接踵,闻樟木辛香,尝古酿美酒,观大夫宅第,并不尽如人意。上晓起,小院中,梨树下,野菜家常,古酒清茶,饱食三碗,甚美。”

这是魏小河写在《失眠书》里的句子,文笔相当优美,同时像个老干部。

魏小河出生于年。这段文字是年写的,那是他第一次独自出门旅行,感触很深,就写了一些文字。“属于非常文艺腔的阶段。我现在应该不会这么写东西了,看起来肉麻。”

魏小河,青年作家,读书博主,已出版《读在大好时光》《冒犯经典》等作品。他从年开始活跃于互联网各个平台,被称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

《不止读书》是魏小河的全新文艺书评集,在这本书里,魏小河温柔地走进马尔克斯、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塞林格、沈从文、张爱玲、木心、张北海、李娟、路内、双雪涛的河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不止读书》

魏小河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

不止读书

“我的父母曾经是小镇上的工人,下岗后不得不奔波各地打工。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他们从未在家。我十几岁时,看到央视一个新闻片,才突然发现,原来我是留守儿童。”

父母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做着一些重复又重复的事。

初中以后,有一年暑假,魏小河第一次去父母打工的地方,才体会到电视里的城市和生活中的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青年作家魏小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魏小河高中毕业,暑假时,他便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广州,开始在一家2元店做店员。

魏小河每天早上去店面,把卷帘门拉开,坐在小方格里,用电脑看书,度过一整个上午。他那时很少接触纸质书,也没有电子阅读器,只有一个笔记本电脑,用它看电子书,也用它写东西。

没有网络,没有电源线,两个小时后电脑电量不足,魏小河就把它合上,专心等着吃午饭。

他现在还记得那家2元店的对面是一个超市,每天不断地放着喇叭:青菜,××钱一斤;土豆,××钱一斤;茄子,××钱一斤……

“它好像可以永永远远地播放下去。体验生活,是生活无虞才会有的动作,对我来说,那就是生活本身。”

青年作家魏小河,生于江西,现居深圳。/unsplash

在城市的生活,起初是潦倒的。

最开始来到深圳,魏小河住在城中村里的一个小单间。穷,买不起太多书,大部分读物都是从图书馆借的。深圳的图书馆服务很好,一张卡可以借十本,而且全市的图书馆都通用。魏小河的房间里,有一块钉在墙上的搁板,上面放着十几本书。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出版那会儿,他终于搬到了大一点的房子,但仍然没有自己的书房。书架有几个,就放在客厅,书桌也在客厅。没有电视,客厅也就成了书房。

现在,他还在租房。房子终于宽敞了一些,书也比最初多了许多,大概本。书房很小,只放得下四个书架,其余的书,被安置到了其他区域——餐厅的角落里是书架,客厅的墙面也是书架。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拥有一间独立书房,是他的梦想之一。

谈到理想的书房,魏小河这样形容:“最惬意的书房,当然不能太局促。稍微大一点,两面墙都是书架,有一个很大的桌子,对着很大的窗户,然后有一个椅子。最好角落里还有一个单人沙发,旁边有个落地灯。你可以躲在那边看书或者在书桌前工作。窗外最好不要有那种脚手架在建房子,外面有树,如果是棕榈树会比较好。”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反差。

“所以,理想中的书房,可能永远只能是理想吧。”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魏小河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6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这个书名,现在看起来蛮矫情的,但那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即使没有书房,哪怕一个书架,甚至一块搁板,也可以建造一个属于自己阅读的角落,可以和外部世界拉开一点点距离。这句话里,更重要的可能是‘抵抗’。”

抵抗的动力,也许来自热爱,或者内心时不时冒出来的焦虑。

“我不知道是年纪大而增长还是自由职业的关系,这些年确实比从前更容易焦虑。这当然是痛苦的。不过,这本身就是自由的一部分,我可以承受,某些时候也享受。因为这是我的选择,这里面有自主性。”

自由的痛苦

魏小河一直很喜欢写作,最初只是写在本子上,自己写,自己看。后来注册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7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